【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灵岩寺
(一)位于山东省长清县泰山西北麓之方山︰方山又名玉符山。相传苻秦‧永兴年间(357~358)天竺僧朗来此说法,由于“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名灵岩。寺初兴于北魏,盛于唐宋。经历代之增修,布局恢宏。现存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其中,千佛殿为寺内主体建筑,建于唐代,现存殿宇为明代所建。殿中有泥塑毗卢、弥勒、药师像,四壁布满高三十公分的木雕小佛,小佛原有千尊,现仅存三九三尊。壁前分列四十尊的罗汉与高僧祖师彩色泥塑。辟支塔位于千佛殿西,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重修。塔身砖砌,八角九层,高五十四公尺。
寺内文物古迹颇多,著名者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现存墓塔一六七座)、五花殿石柱、唐代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等唐宋以来之碑碣。此外,寺周群山环抱,有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等胜景。
(二)位于陕西略阳县南约三公里的嘉陵江畔︰据寺内碑石记载,此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今寺分前后两洞,前洞有房屋建筑,后洞有涅槃及罗汉像多尊,并有天然钟乳形成的白色石柱。两洞间悬空横架一木,称奈河桥或飞桥。寺内共有碑碣一一八通,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游寺题咏,一类为此寺之修建沿革。
(三)位于江苏吴县木渎镇附近(距苏州约二十里)之灵岩山顶︰又称灵岩山寺。原为春秋时代吴王夫差之馆娃宫遗址。东晋司空陆沅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502~519)增建殿宇,名秀峰寺。唐代称灵岩寺。宋初为律寺,后改名显亲崇报禅寺、报国永祚禅寺、崇报禅寺等。清圣祖南巡于此建行宫,乾隆帝南巡时屡驻跸于此。1937年,净土宗高僧印光驻锡于此,曾大肆整修。现存建筑多为其所建。此后乃被定为净土宗道场,并复名灵岩寺。此寺在东南亚一带颇有声望,至今常有泰国、缅甸等佛教界人士前来参拜。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灵岩寺塔、藏经楼、香光厅等。其中,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别名多宝佛塔,始建于南朝梁代,五代吴越、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两次重修。塔九级八面,木构腰檐及塔刹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今佛塔凌空高耸,与三重飞檐之钟楼相呼应,成为灵岩山之突出标志。又,藏经楼内藏有佛经四万七千余卷,其中有元代《普宁藏》之孤本;此孤本原系康有为珍藏,几经辗转始入寺。(参阅附录)
(四)位于浙江省乐清县雁荡山灵岩下︰初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明‧洪武(1368~1398)初曾增建大殿、经楼,今大部仍维持旧观。寺前有南天门、卧龙溪;寺左有天窗洞、莲花洞;寺后有龙鼻洞、小龙湫瀑布;周围有双鸾、卷图、玉女、重楼、卓笔、独秀等奇峰,及老僧拜塔、金鸟玉兔诸景。
◎附︰Holmes Welch着‧阿含译〈苏州灵岩寺的念佛堂〉(摘录自《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三章第一节至第三节)
若想一睹最完整、最标准的净土宗修行生活,苏州城外的灵岩寺是必到之地。灵岩寺的繁荣崛起,是最近的事。十九世纪中叶,该寺在太平之乱中化为灰烬,只剩一宝塔幸保全身。经过重建,民国初年灵岩寺已能容纳十余人。1920年代,在印光法师的领导下,该寺和尚从此专事念佛。捐款大量涌入,寺院规模迅速扩张。1933年,足可容纳上百人的新念佛堂建成。印光制定详细规则,管理念佛堂的营运,同时也为其他部门制定新规。另外还有一所学院成立。1940年末,常住的僧侣有一五0至二百名,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作佛事所得的酬劳以及五百亩田的田租,这些田地都是热心的佛教徒捐献的。这不只是民初一座大寺的中兴,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出发点。当时,印光企图使念佛堂的修行课程达到与禅宗同样密集的程度。
禅堂与念佛堂之间有诸多歧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一者试图藉一己之力(自力)获得开悟,一者则谦虚地臣服于外在更大的力量(他力)──即阿弥陀佛的慈悲下。前者使人变得严厉,后者使人趋于平和。灵岩寺念佛堂远比金山禅堂更为宽容、温和。这点显而易见。念佛堂不设广单,参加者睡在两间毗邻相接的宿舍里,不需从早到晚闭居在四壁之内。桩凳不仅沿着墙壁排列,堂中佛龛背后也排了一列。这是为印光所要吸收的居士摆置的。这些居士有很多人来自上海及邻近城市。报名体系对外开放,并不排外。在金山,云水僧若能获准坐在禅堂内,是项特别的殊荣,相对的,灵岩寺欢迎甚至希望云水僧参加一天全部六节的念佛,除非他奉派出坡。云水僧可随时将行李搬入宿舍,不需等到下一期报名开始。但一经报名,就必须待到那一期结束,与金山一样。这意味着参加人数的起落可能相当大。人数太多时,把草席铺在地上,即可增加一百个座位,念佛堂的容纳量也就增加一倍。
西序的席次与金山相同︰班首坐在门边,其次是书记,然后是阶位较低的和尚。禅堂里,方丈坐在后面;在念佛堂里,他坐在班首之上、大门的左边。大门右边坐着当值的和尚,发讯号时,他所敲的是木鱼,而不是板与钟。堂内没有悬在钟下的木板──禅的标志,除此以外,茶桌面及其上方的摆设与禅堂一般。茶桌旁是维那及四位悦众的座位,接着是清众。与禅堂类似,念佛堂内也有位驱除瞌睡的巡逻员,但他所拿的不是香板,而是一条二、三尺长的绢布(幡)。当有人开始点头时,巡逻者就用幡条轻拂这人的脸,因此他被称作巡幡。默念佛号时,他规律地在堂内巡行。
堂中佛龛供奉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佛左边的观音菩萨,及右边的大势至菩萨。这样,念佛者就可以想像自己已登西方极乐,正在听三圣的教诲。
念佛堂的课程比禅堂更富于变化。禅堂的修行只是跑、坐的交迭更替;在念佛堂里,每“支”念佛由五部分构成。
(1)如厕后,和尚们穿着袈裟(在禅堂里不穿),坐着等维那到来。维那进门后,和尚们离开座位,在佛龛前排成数列,东西相向,唱诵《阿弥陀经》或《蒙山施食仪》。接着,他们开始行香,并一边念佛。由于步伐缓慢而一致,故不称为“跑”,而称“转”。转的时候不排成同心圆,而排成一路纵队。如果队伍太长,则在席子之间蜿蜒绕行。禅堂里不使用乐器来调整步伐,这里则敲击引磬、木鱼,使步伐整齐。念佛由维那带头,他首先唱“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其他僧众接着也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们缓缓唱着,旋律不断重复,但听来不觉得单调,倒觉得像是世外之音。近尾声时,速度加快,旋律改变,“南无”二字省略,颂词变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部分共费时三十分钟。每两部分之间,都是行香念佛,经文的唱诵省略。
(2)和尚在维那令下,回到窄凳上,盘腿念佛,持续十五分钟。由小钟及木鱼声打拍子。
(3)三下木鱼声响起,和尚“停止念佛,保持静默”(止静)。止静一词在禅堂里表示静坐开始。在灵岩寺则指安静──与出声念佛相对──的开始。在半个小时内,和尚盘坐着,默不出声,以心念佛(金刚持)。这是和尚们花最多精神保持心灵“完整而静止”的时间。打瞌睡的人由巡幡警醒,瞌睡不止者,巡幡便请他离席,到佛像前顶礼忏悔。
(4)开静,大声念佛十五分钟。
(5)离开座位,站在堂中佛龛前唱回向文。每天最后一节的回向文特别长,费时约半小时,因此五部分中的第一部分缩短,第四部分省略。
这是一节念佛的修习内容,费时约一小时半。一天有六节︰上午、下午、晚上各两节。它们与例行的早、晚课及三餐(不是四餐)调配。金山午后吃两餐固态食物,灵岩寺则遵守小乘严格的传统。十一点钟午餐过后,大多数和尚从此不进食,直到隔天早上。年轻和尚晚上还吃粥,但进食的地点不在餐厅,而在“药食所”。称为药食所,是因为在所内吃的食物被视为药石。灵岩寺不将茶或放参端到盘坐桩凳上的和尚们面前。九小时的修行时间比正规的禅堂多两个钟头,一天有两次自由时间,每月刮胡、沐浴两回(金山是三次、四回)。我们可能因此而误以为灵岩寺的制度比较严苛。其实,在其他很多方面,它是比较温和的。
不论在念佛堂内或堂外,打、骂都是被禁止的。念佛堂内不需棒喝逼悟,因为他们不求开悟。班首讲开示时,资历更深的和尚不需离开。他们的离席将被视为师父轻视弟子(在禅堂,他们的在场被认为是弟子向师父表示不敬)。讲开示是自由、随机的,班首如果觉得必要,一天可有一、二次。在默念开始时讲开示,他们不一定像金山一样按僧序轮流。晚上第一节通常由方丈主讲。开示的主题不包括话头,这种难解的问题不采用于念佛堂中。班首所谓的是堂内的规则︰“今天你们念得很糟。为什么?你们绕行时,脚底发出太多声音。下次请改进。”他们有时也讲述前代净土宗大师的事迹,或讲解佛经上的一段话。
念佛堂的讲开示较不正式,也没设固定时间让和尚到班首处请求指导,和尚只是在自由时间前往。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念佛堂内的功课专注在阿弥陀佛身上,而不寻找话头的答案。佛七期间,班首可能奉派检验弟子的功课(印证)。弟子会问︰“我念得对不对?”如果班首说对,这就相当于禅宗的“心心相印”。书面的检定不被采用,师父弟子间也没有永久的关系。
灵岩寺每年冬季举办七期佛七。佛七期间每天加两支香,念佛时间计十二小时。开示时,和尚坐着听讲(禅堂的和尚站着听讲)。除巡幡外,还多加一位文书级的监香,他拿着香板,轻戳瞌睡者的肩膀,但念佛堂内既不打骂,也不喊“起”。
念佛的最大特色是回向。每一节念佛结束后,和尚念一段短文,将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以下三者。首先,回向给别人,希望他人也能往生极乐(回自向他);第二,回向给自己,让自己能在西方世界获得较高的品位(回因向果);第三,回向给真理(回事向理)。第三者的意思是︰“愿我在现象界所作的功德,能在涅槃的绝对世界显现”──这种思想,我不完全了解。除了在念佛堂外,和尚在堂上的藏经楼也念回向文。佛事在藏经楼举行。灵岩寺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五百亩田地外,就是做佛事时,施主所致赠的酬劳。在家居士一天付相当于美金四十元的费用请寺方写牌位,并请七位念佛堂的僧众一天上楼两次︰中午施食,晚上回向念佛的功德。希望藉此使死者早日超生。有些牌位长期安放于念佛堂后面的往生堂,每月初一、十五,祭品供奉于牌位前。在其他寺院,这里牌位有一定的价钱;在灵隐寺,价瞥“全凭在家众的心意”。
灵岩寺的念佛堂与我仅知的其他念佛堂不同。大多数的念佛堂规模较小,经营方式似乎也较简单。它们通常由堂主或管堂管理,香灯担任助理。清众在堂内只依资历,不按阶级地位入座。参加方式较不正式︰在一些地方,参加者可自由来去。平常一天念三节,旧历年可能有一期佛七。就像中国各地的禅寺以金山为典范,念佛的寺院以灵岩寺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