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灵祐(771~853)
唐代僧。沩仰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初祖。福州长溪(福建省)人,俗姓赵。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恒)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于杭州龙兴寺,又从钱塘义宾受律部。后参百丈怀海,并嗣其法。宪宗元和(806~820)末年,奉怀海之命,至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庆寺。其后,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祐。大中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三。敕 谥“大圆禅师”。著有《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一卷、《沩山警策》一卷等。法嗣有仰山慧寂、径山洪諲、香严智闲等,其中,慧寂于仰山宣扬师风。灵祐与慧寂之法脉,世称为沩仰宗。
◎附一︰乃光〈沩仰宗禅要〉(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
沩山禅师名灵祐,福州长溪赵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宋‧赞宁《僧传》〈沩山传〉作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僧传》语)。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僧传》有“冠年剃发,三年具戒,附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等语,比较可信。又有师入天台遇寒山拾得“授记”诸语。此等皆系传说,信史难征)。师年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
侍立次,丈问谁?师曰︰“某甲(当作灵祐)。”丈曰︰“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读若呢)?”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丈曰︰“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原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此即沩山悟道因缘。此中当深观沩山拨火无火,因百丈深拨得少火而悟入,说明“从缘悟达永无退失”(灵云睹桃花悟道语)之范例。百丈援经证成,“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寻思到了时节成熟,好似“如迷忽悟,如忘忽忆”一般,不寻思,虽遇缘亦难尔也。百丈又征诸祖师语,证成“方省己物不从他得”之自证境界。“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此乃悟后示人之悟,道常在目前,心本来是佛,一切“原自备足”。
(沩山)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务,丈曰︰“将得火来么?”师曰︰“将得来。”丈曰︰“在什么处?”师乃拈一枝柴,吹两吹,度与百丈。丈曰︰“如虫御木。”
百丈问“将得火来么”?这与临济大悟的激箭似地机用活脱随悟而显、如应而出者有别。沩答“将得来”,此乃大悟了自肯承当之语。百丈再追问一句“在什么处”?未得宗旨者,管教他手眼无措。沩山正是会者不忙,忙者不会“拈一枝柴,吹两吹,度与百丈”。这正说明了真个会得“无在不在”(〈信心铭〉语),此“火”熊熊直照一切处,处处机用总成家常。百丈只是道“如虫御木”。是肯他是不肯他?月印寒泉,他们二人自家知道。临济宗师宗杲,拈此勘验公案云︰“百丈若无后语,几被典座(沩山悟道时正在百丈会下作典座)热瞒。”如此一拈,扬却沩山,靠倒百丈,更臻玄极。
灵祐如何开创沩山道场,也有一段因缘。一位司马头陀见百丈,谈起湖南沩山之胜,宜结集法侣建大道场。丈因语众,若能下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等唤作什么?”时首座华林觉曰︰“不可唤作木□也。”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遂遣师往。沩山峭绝,夐无人烟,虎狼纵横,莫敢往来,师拾橡栗充食者数年。未几,大安上座同数僧从百丈来辅佐,于是人稍集,后众至一千五百,沩山禅学风动天下。
沩山敷扬宗乘,极负道望。与其他宗师有关的像叹服临济之外,尚有三件大事可举︰
(1)肯定德山
德山(宣鉴)悟道于龙潭(崇信)座下。后游方参学︰
抵沩山,挟复子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曰︰“有么,有么?”(沩)山坐次,殊不顾盼。德曰︰“无,无。”(雪窦着语云︰“勘破了也。”)便出。至门首,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便喝,拂袖而出(雪窦着语云︰“勘破了也。”)。沩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着草鞋出去也。”(沩)山曰︰“此子以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雪窦着语云︰“雪上加霜。”)
此则公案,甚为著名。沩山具特达的俊眼,肯定了德山一生。沩山作风雍容大雅,尽管别人使尽震骇的手段,而挫锐解纷揭穿底子,终旧于他。雪窦复颂云︰
“一勘破,二勘破,雪上加霜曾险地!飞骑将军入虏庭,再得完全能几个?急走过,不放过,孤峰顶上草里坐。咄!”
佛果又在雪窦颂着语云︰“雪窦道勘破,且道是勘破德山,为复勘破沩山?”
颂子好,比喻贴切,将德山一流激箭似地禅道形容尽致,佛果拈语更妙,不惟牵连雪窦脱身不得,也牵连自己分疏不下。沩山肯定德山,是他俊眼识英雄处。不遗人法的般若洞照,无限幽邃,虽遇剧变处也竟以雍容之态出之,此其深远矣。
(2)奖诱石霜
石霜(庆诸)后得法于道吾(宗智)。在游方参学时,曾亲近过沩山。
抵沩山为米头。一日筛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抛撒!”石曰︰“不抛撒。”沩于地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抛撒,这个是什么?”石无对。沩又曰︰“莫轻这一粒,百千粒尽从这一粒生。”石曰︰“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呵呵大笑归方丈。沩至晚上堂曰︰“大众,米里有虫,诸人好看!”
参学人往往于作务执劳时忘失道念,沩山如此提醒,且上堂表白,这正是他奖诱后进处。石霜以后得于道吾处省发,种因即在于此。初发心人全仗道念坚定。能得明师指点,能起疑情,也能发问,寻思无已遇缘磕着,了办大事。
(3)指引洞山
洞山(良价)后得法于云岩(昙晟)。曾游方到沩山︰
参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当作良价)未究其微?……”沩曰︰“汝试举一遍看。……”洞举了,沩曰︰“这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洞曰︰“某甲未明,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洞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洞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曰︰“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洞曰︰“未审此人如何?”沩曰︰“他曾问老僧︰‘学人欲奉师去时如何?’老僧对他道︰‘直须绝渗漏始得。’他道︰‘还得不违师旨也无?’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这里。’”洞遂辞沩山,径造云岩。
尽管以后洞山于云岩处寻思大悟,但沩山此番指引关系实钜。“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直须绝渗漏”,“不得道在这里”,俱洞山禅之弄引。后来洞山开法立义,五位之说,功勋之论,那能越此。沩山禅细大不捐,光含秋水,法味弥深。如此绵密不通风之示教,未曾有也!
沩山与道吾、云岩两师,法缘亦较深。与道吾有“看病”的唱和,与云岩有“弄师子”的唱和,都能表现悟处知见,互通声气。但沩山高妙豁达处,则非石头药山一系禅道所能涵容。沩山敷扬宗乘,凡四十余年,达者不可胜数。上首弟子以仰山为最,故宗名沩仰也。
沩山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正月九日盥漱敷座怡然而寂。寿八十三,僧腊五十九(此依《僧传》,诸录作六十四)。谥“大圆禅师”,塔曰“清净”。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
◎附二︰〈沩山灵祐禅师语录〉(摘译自《禅学大辞典》等)
《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一卷。唐‧灵祐述,明‧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又作《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沩山祐禅师语录》《大圆禅师语录》。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系百丈怀海法嗣沩山灵祐之语录。明‧崇祯三年(1630)成书,清‧康熙四年(1665)刊行。全书辑录灵祐之行实、参究法门之语要及示众等,凡约六十条。内容包含灵祐与百丈怀海、司马头陀、邓隐峰、云岩、道吾、德山、石霜、夹山、仰山、香严、石霜下二禅客、灵云、上林、资国、李军容、陆侍御等人之宗乘对话。
◎附三︰〈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一卷。唐‧沩山灵祐撰。简称《沩山警策》。收于《禅宗全书》第三十四册(含注)。灵祐有感于当时学人逐渐懈怠、浪费光阴,不守威仪,形成弊风。为警惕惰眠者之修行正道,遂撰述本书。全书由散文、韵语二部分组成,散文部分详述全书旨趣,共有五节︰(1)示色身为大患,(2)惩出家之流弊,(3)明出家之正目,(4)示入道之方法,(5)以劝勉叮咛作结。韵文部分有四言三十六句,共一四四字。此书行文简洁,语气恳切,自古即被视为禅林初学者必读书籍之一,与《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并称为佛祖三经。
本书之注释书有︰宋‧守遂《沩山警策注》一卷、明‧道霈《沩山警策指南》一卷、明‧弘赞《沩山警策句释记》二卷、明‧大香《沩山警策句释记注》一卷等。又,日本镰仓时代,大日房能忍因无求禅尼之捐献而刊行本书,此为日本禅籍开版之发轫。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十一;《景德传灯录》卷九;《祖堂集》卷十六;〈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八二0、《禅宗全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