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灵隐寺


  杭州古刹。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面对飞来峰。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相传为印度僧人慧理所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该寺在五代吴越国时曾两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余间,僧徒三千人,极盛一时。以后迭经兴衰,毁建多次,现存寺院系十九世纪所重建。1956、1970与1987年曾三次大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回廊与西厢房、联灯阁、大悲阁等。
  天王殿前有左右两座经幢,皆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左经幢刻有尊胜陀罗尼,右经幢则刻随求陀罗尼。殿内供有一尊两百多年历史的弥勒佛像,两侧立有四大天王彩色塑像。弥勒佛背后供奉韦驮菩萨,该尊韦驮像系用整棵香樟木雕成,为南宋初期所制。
  大雄宝殿建于清‧光绪末年,殿高三十三点六公尺,是我国著名的单层三重檐古建筑。殿内供奉一尊金装释迦牟尼像,是1956年以二十四块香樟木重新雕凿而成,佛身净高九点一公尺,背光,中嵌七佛,高十九点六公尺,全部彩绘贴金。佛像上悬宝盖,彩绘垂旒,高二十四点八公尺,可说是我国最大的木雕坐式佛像。大殿后壁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殿内尚有一五0尊姿态各异的大小佛像。
  大雄宝殿前左右两侧各矗立一座石塔。双石塔建于吴越‧钱弘俶十三年(960),是完全模仿木楼阁式手法的佛塔。塔上下共九檐,平面正八边形,塔基低矮,每层刻出平座、斗栱、倚柱。塔身正向的壁面刻有卷门,门扉有乳钉铺直,两旁立菩萨像,其余七面雕有佛教故事及经文,故此双塔又称“经塔”。
  寺前飞来峰岩壁上,仍存有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石窟造像三百余尊,其中以笑容满面、袒腹踞坐的弥勒佛为最大一尊,系宋代作品。龙泓洞口的理公塔,为印度僧慧理埋葬处。
  ◎附︰巨赞〈灵隐寺历代沿革〉(摘录自《灵隐小志》)
  灵隐自东晋‧咸和年间理公创建以来,已历一千六百余年,历代纷更,几经兴废,至今依然寺貌庄严。当其初创,佛法未盛,一切规制,仅具雏形,到灵隐游览的人,一定不多,所以刘宋‧智一法师住寺,能够啸聚群猿而自称猿父。其后梁武信佛,曾赐田给灵隐寺,灵隐的规模,必有可观。唐‧陆羽〈灵隐寺记〉云︰
  “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巍然,猿松多寿,角画拱,霞翠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岧绕,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春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陆羽,唐肃宗时人,当时灵隐寺的空前盛况,不难想像而得。会昌法难,寺毁僧散,其后虽稍兴复,仅具规模。直到吴越王钱镠,命延寿禅师重行开拓,建僧房五百余间,赐名灵隐新寺。忠懿王继之,建屋宇一千三百余间。回廊自山门左右,绕至方丈,真可谓洋洋大观了。
  宋真宗景德四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又改景德寺为景德灵隐寺。仁宗天圣二年,章懿太后赐庄田及钱。皇祐元年赐御《观音心经》二卷,及回銮碑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中,丞相纵、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入藏。苏轼知杭州,补书唐‧白居易所书冷泉二字。南宋建都杭州,高宗绍兴五年,改名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
  孝宗乾道三年二月,诏每年于四月初八佛诞日赐帛五十匹。八年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改法堂为直指堂。宁宗嘉定年间,评定浙江禅院,以五山为冠首,而余杭的径山第一,灵隐次之,净慈又次之,宁波的天童又次之,育王第五。当时有人为灵隐寺鸣不平,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灵隐寺产业丰饶,信施山积,自然使寺僧趋向于茍且偷安,明‧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所记灵隐当时许多不如法的事情,可以为证。理宗赐书“觉皇殿”三字易大雄宝殿,又赐书“妙庄严域”四字及千佛赞等。阎妃矫旨夺寺中菜园建集庆寺为其先人的德院,称赛灵隐,今已废。
  元武宗至大元年,觉皇殿蠹朽倾颓,住持正传捐资与平章张缔重修,至仁宗皇庆元年落成。顺帝至正己亥,寺毁于兵,癸卯,住持辅良始建方丈室伽蓝堂。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住持慧明建觉皇殿成。永乐元年善才增塑佛像及诸供具。宣德五年闰十二月觉皇殿灾,九年住持昙瓒建左右翼门,又住持良玠建觉皇殿,复还旧观。正统十一年,玹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隆庆三年全寺毁于雷火,止余直指一堂。时海寇纷扰,寺僧德明等图复兴而力不足。万历十年,吏部尚书张瀚及司寇陆光祖命寺僧迎如通任住持,至即讲经,信施很多,从十一年冬开始重修,经五年落成。大殿仿唐式,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又就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又后为方丈,方丈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又为之记。二十八年,司礼太监孙隆重修,于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总一百二十五轴。崇祯十三年,寺中又遭回禄,仅存大殿、直指堂及转轮殿。
  和年间,灵隐僧众已扩充为二十四房。“房”的制度就是把各院落分作私人产业,一切收支及招收徒众等事,外人都不得干预,而灵隐住持,则由各房公举,隐然自成一部落,而道风就无从谈起了。清初,有一个豁堂禅师自幼在灵隐出家,受戒后,历参名师,得法于三峰藏禅师,灵隐各房举为住持。但当时的灵隐形成“苔寮藓壁”的破败状况,豁堂自名其居的房屋为“破堂”。正在这个时候,具德和尚在扬州开堂说法,请豁堂去领众,因此相知很深。顺治五年冬,豁堂回灵隐,即建议公请具德和尚为灵隐寺住持,重兴古刹。寺众震于具德和尚的德望,都表赞同。六年春具德和尚入院,即谋规复,历十八年百拱千栌,金碧丹黝,为东南之冠。计完成七殿︰天王殿(高七丈)、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轮藏殿、伽蓝殿、五百罗汉堂(五十四间)、金光明殿、大悲殿。十二堂︰祖堂、法堂(高七丈二尺)、直指堂(高六丈七尺)、大树堂、东禅堂、西禅堂、东戒堂、西戒堂、斋堂、客堂、择木堂、南鉴堂。四阁︰华严阁、联灯阁、梵香阁、青莲阁。三轩︰面壁轩、青貌轩、慧日轩。一林︰玉树林。三楼︰响水楼、看月楼、万竹楼。以及双桂室、香积厨、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等。虽曰重兴,实同开创。张岱《西湖梦寻》卷上云︰
  “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岁,余往候之,则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东边一带閟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百十余间。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可煮米三石,食千人,具和尚拊锅示余曰,此弟十余年来所挣家计也。饭僧之众,亦诸刹所无。午间方陪余斋,见沙弥持赫递送看,不知何事,弟对沙弥曰,命库头开仓,沙弥去。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余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廪,米斛无声,忽然竟去。余大骇异,问之和尚,和尚曰,此丹阳施主每岁致米五百担,水脚挑钱,纤悉自备,不许饮常住勺水,七年于此矣。余为嗟叹,因问大殿何时可成?和尚对以明年六月为弟六十,法子万人,人馈十金,可得十万,则吾事济矣。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
  张岱的记载,当系事实。灵隐自经具德和尚整顿而积弊尽除,古风重振,当时皆称为“东南第一山”。不过饮水思源,我以为还应分功于豁堂禅师,否则具德和尚纵有绝大神通,怎能施展之于灵隐山呢!
  继具德者为晦山,未出家时与吴梅村同笔研,颇有文名。李闯破京,崇祯殉国,他即焚书恸哭,披剃于千华老人处,依具德和尚习戒律及禅宗,当过几个大丛林的方丈,著《锻炼禅人说》十三篇,为诸方所钦仰。主持灵隐后,不改故常,建飞来峰牌坊、具德和尚慧日塔院、普同塔三座,以补未备。康熙二十八年,帝南巡,到灵隐寺游览,住持谛晖,奏对称旨,帝亲书云林二字给他,即改寺名为云林。后来在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又三至灵隐,都有记游之诗。雍正十一年六月颁帑金五百两斋僧二千人。乾隆初,住持巨涛,嗣法谛晖,博涉群书,为当代朝野所重。当时光禄少卿扬州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契合,即捐资重修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从乾隆六年十月到九年十月,经历三个年头,用费二万余两。
  乾隆于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游灵隐,都有诗纪游,刊刻于石,现在还立在寺前御碑亭中。四十一年,布政使徐恕与司道各府,因灵隐寺宇,年久失修,捐款修葺。又以寺僧五百余人,食用浩繁而向无田产,全靠募化居民斋饭,以资糊口,因使灵隐寺僧就近带管天竺,用天竺的香火钱,补灵隐斋粮的不足。这个办法得到朝廷核准,永远遵守。四十四年,因灵隐天竺同一住持,顾此失彼,难以兼全,乃恢复分管旧制,而令天竺每年津贴灵隐斋粮银二千两。这个办法,据说到民国以后才取消。
  嘉庆二十一年秋,寺毁于火,工程浩大,恢复不易,事为朝廷所知,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当地的督府司道也首先倡捐,得银一万一千两。道光元年,汪大临倡议商纲增捐,共得银十万七千两,存库备用。当时的住持仪谦,也向浙东西绅士劝募,前后亦得万两左右。三年,运司宋如林请发存项,大兴土木,又遴选董事负责领款,及购买木石砖瓦各项,悉心经理。遭毁殿宇,次第修复。岁久倾圯的天王殿、罗汉堂,按照旧式,一律鼎新。不料头山门又在那时为邻火所毁,董事们在捐资重建之外,又买其旁的民居加以拓展,前缭以墙,旁界以弄,比以前更为壮观。这次的修复工程,开始于道光三年的七月七日,落成于八年的四月十六日,共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十四年夏,阮元为浙江巡抚,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因建灵隐书藏,又广集世典储藏其中,用唐人“鹫岭郁岩绕”诗字编号,选灵隐寺僧玉峰、偶然二人按照所订的条例管理,使能永守,阮元自为之记。其时寺中所藏,尚有宋‧明教契嵩禅师的上堂槌,宝达照佛镜、白沙床,宋孝宗赐直指堂印,范仲淹所遗床,秦桧斋僧锅,龙文拜石(石长八尺,阔六尺,龙鳞隐见石中),沈周飞来峰图、灵隐山画卷,程嘉燧冷泉亭图,李流芳西湖卧游画册、冷泉红树图,宋‧天圣八年赐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禅寺牒,以及董其昌、密云、三峰、谛晖、巨涛、陈鹏年、翁方纲、胡高望、王时敏、张照、梁同书、白松鳞、石韫玉等人墨迹。咸丰十年,太平军入杭州,寺又被毁,仅存天王殿及罗汉堂。所藏尽失,偶有流落人间,如沈周灵隐山画卷,我曾于南京某展览会上见到过,当然不可能复还寺中。
  自此以后,住持灵隐者,由贯通而昔征,而心融,而慧明,而却非。贯通是天竺法镜寺僧,住持之后,修建联灯阁、大寮、库房等房屋,光绪三十四年圆寂。昔征,扬州人,出家凤林寺,住持十年,锐意整顿,因得到盛宣怀的护持,于宣统二年重建大雄宝殿,仍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本系清宫向美洲所买,用以修理颐和园的,因时局不靖,南运杭州,修建灵隐。民国六年(1917),又建大悲阁。心融在住持期间,没有什么建树。民国九年以后的住持慧明是禅宗尊宿,以脱略著称,全寺事务均由监院却非料理。民国十九年慧明示寂,却非继任,修建翠微亭、春淙亭,不久天王殿亦用水泥钢骨翻造落成,寺貌焕然一新。民国二十五年冬,罗汉堂不戒于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现在只有天王殿中木刻韦陀像而已。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军进入杭州,难民集在灵隐天竺,红卍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不易维持秩序。客堂、伽蓝殿、东山门及梵香阁,都因难民夜半失火被焚。幸寺僧奋力抢救,没有波及大殿、天王殿。当时却非处境非常困难,就去上海暂避。自此以后,寺中境况更窘,常常无米为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才告结束。却非返寺后,虽云退居,而仍主持寺务,1948年冬圆寂。
  1949年七月,大殿正梁及一根二十八公尺长的木柱遭白蚁蛀空折断,大殿正中部分倒坍,佛像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拨款,用钢筋水泥施工,到1954年底完工,接着,就修理大佛像后面的海岛和左右两旁的诸天与圆觉。关于重塑大佛像的问题,有人主张恢复原塑三尊,有人根据国外佛教寺庙的习惯提出只塑一尊。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核示,国务院电示云︰“泥塑贴金像一尊。”当时有许多佛教徒认为泥塑不能经久,樟木可就地卷,经报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用木雕贴金,工程则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负责,该院即于1956年制成石膏稿样陈列在大殿上征求意见。当时周恩来正在杭州,看到大佛的石膏稿样,当场指示说︰“佛像的脚应露出,腿部须放大,头发要用螺钉式,各方面须符合佛教传统。”修复委员会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修正了定稿即用樟木进行雕造。佛身净高九点一公尺,背光,中嵌七佛,高十九点六公尺,全部彩画贴金。莲座高三公尺,贴金。须弥座高二十五公尺,贴金彩画并用。石台重行雕刻安装,高二公尺。佛像上悬宝盖,彩画垂旒,高二十四点八公尺。从这样的高度说,可以认为是我国最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不过佛头和佛手,施工中间改用“脱胎”工艺,用夏布上漆制成。前后用款共达四十四万余元。
  [参考资料] 王仲奋《中国名寺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