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炳灵寺石窟


  甘肃省的著名石窟群。位于永靖县西约五十公里的黄河北岸积石山中,与黄河上游著名的刘家峡水库相连。“炳灵”,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窟龛造像凿于南北峭壁上,长二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濒临黄河,气势庄严。其开凿年代约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后代历有增建。然因长期风化、破坏,现仅存三十四窟,一四九龛,大小石雕像六九四尊,泥塑八十二尊,壁画九百平方公尺。塑像高者二十七公尺,小者二十余公分。除石窟外,另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塔四座。
  此洞窟形式与云冈、龙门石窟相似,但佛龛多作塔形覆钵式,构造独特,富印度风格,为国内所罕见。现存窟龛中,以一六九窟最具代表性。其中所存壁画与塑像,并非同一时期遗物,然主要遗存则为西秦时期的作品,个别者为北魏、隋代的续作。其中之西秦塑像,特点是︰佛面相方圆,细眉大目,直鼻厚唇,体态粗壮,两肩齐挺,衣纹轻薄贴体。菩萨头不戴冠,面露笑容,安详端庄。窟内壁画造型朴拙,线描有力。画面以土红为底色,设色以土红、青绿、黄色为主,色调质朴豪放。又,该窟北壁第六龛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墨书题记,为全国石窟中迄今所见最早的题记。
  此外,北魏时期的窟龛多开凿于北魏中晚期。窟内设低坛,在坛上塑造佛及菩萨像,造像题材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以及弥勒、七佛、千佛、涅槃像等。造型面相清瘦,形体修长。北周时期窟龛的造像题材为三世佛,风格平实,造像面相方圆,身体粗壮。唐代窟龛则占炳灵寺石窟窟龛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造像多为石雕,外敷泥施彩绘,主要造像有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与观音菩萨等。初唐造像人物身材较长,盛唐体态丰满。
  ◎附︰郑振铎〈炳灵寺石窟概述〉(摘录自《现代佛学》杂志1953年十一月号)
  (一)
  (前略)炳灵寺是一个比较近代的名称。在唐代,名为龙兴寺。在北宋的时代,称为灵岩寺。炳灵寺是藏语的音译,就是“十万佛”之意,也就是许多同义的“千佛洞”、“万佛峡”之意。
  这个石窟,在古代的记载里是并不陌生的。早在第五世纪的书里,就有关于它的比较神异的记载了。
  (二)
  出永靖北门,渡黄河,登山,十余里至骆驼项。到达烟墩,再折而向南走,至盘坡。山势陡峻,径窄而且多砂砾,几乎不可以走。又十余里,乃望见小积石山,千峰攒涌,万壑争奇,似别有一境界。下山入谷,山峦益见峻秀,千奇百怪,都不是目所习见。又五里,至炳灵寺“上寺”,仅一唐龛,一洞。沿谷而行,越过山岗一道,进入大寺沟。站在山口高处,可望见大佛及石窟全景。下坡涉过小溪,出谷。循黄河北岸,沿山边行二三里,至“下寺”,是炳灵寺石窟的主要部分。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卷二,有一段记载︰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各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嵾嵾,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壁,举岸无阶。悬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炼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托栖焉。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
  这是炳灵寺石窟的最早的记载(约西元482年)。根据这个记载,好像悬崖之中,先有石室。以唐述、时亮二窟为最大。佛家凿龛造像,则是后来的事。《法苑珠林》卷五十三云︰
  “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凤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华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南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1‧太始年之所立也。寺东谷中,有一天寺。穷探处所,略无定址,常闻钟声,又有异僧,故号谷名为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诸人入积石者,每逢仙圣。行住恍忽,现寺现僧。东西岭上,出于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法苑珠林》编于西元668年,是唐高宗的时代。这时,凿龛雕像,已经很盛,故所载便以佛教的寺窟为主。
  这最古的两则记载,虽夹杂些神异的传说,但还相当的翔实可靠。说到唐述、时亮二窟的情况,则未免有些近于夸大。假如《水经注》所提到的时亮窟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下寺”大佛像顶上的一个窟的话,则绝不会有“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的。如果另有其他,则炳灵寺石窟一带,别无其他窟的位置是那么高的。这个最高的石窟是我们勘察团的工作人员们所未曾勘查到的洞窟之一。所谓“藏古书五笥”的话如果可靠,则将来被发现的时候,一定会成为极重要的消息。杜甫〈秦州杂诗〉云︰“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地。”古来也有“石匮藏书”的传说,见之绘画,传之木刻(中略)。
  (三)
  我们说这个炳灵寺石窟是“新发现”的。其实只是最近七八十年被人遗忘掉而已。在古代,这个石窟寺是一个很繁盛的宗教中心区之一。永靖这个地方,是一个冲要之地,也是一个交通要道,是军事的据点,也是商贾集中地之一。
  永靖县属于甘肃临夏分区。临夏旧为河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黄河北流经临夏、永靖,入兰州境。漓水从临夏北流入永靖,入黄河。〈禹贡〉说︰大禹“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这积石,当是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小积石山。《临洮府志》云︰“小积石山在河州西北,西临番界,两山如削,河流经其中。”《清一统志》云︰“积石关,东去积石山五十里。明初于此置茶马司,为市易之处,有官军守戍。”今积石关有禹王庙,正与此传说相符合。
  据我们初步勘查所得,发现了一块北魏‧延昌二年(513)的摩崖刻石,其文云︰“大代延昌二年岁次癸巳六月甲申朔十五日庚戌,太夏郡武阳部郡本国中政曹子元造窟一区,仰为皇帝陛下,群僚百官,士众人民,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六亲眷属,超生西方,妙乐回生,含生之类,普同福……。”这个曹子元所开凿的一个洞窟,西、南、北三壁均有造像,具有精美的魏造像的作风,显然是当时的原物。惟壁画则为明代重绘的。但这个曹子元窟,虽是今日所知的最古的有确实年号的一个洞窟,但未必便是第一个窟。可能在曹子元之前,即西元513年之前,已有人在那里开窟造像了。
  此后,各代都有开窟凿龛之举,以唐代为最盛。就我们初步勘查所得,共有三十六个窟,八十八个龛,一共是一二四个窟龛,计︰
  魏︰十个窟,两个龛,共十二个。
  唐︰二十一个窟,八十五个龛,共一0六个。
  明︰五个窟,一个龛,共六个。
  炳灵寺石窟,其洞窟的作风和云冈、龙门、敦煌不甚相殊。惟石壁上独多佛龛,这是很可注意的。这些佛龛,多作塔形,且塔形均是印度式的,在别处石窟寺是很少见到的。
  在宋、明二代,炳灵寺也还是很繁盛的。这可以从窟壁上有许多宋代的壁画和明代的重绘壁画证明。宋代的河州,是一个军事重镇,防御着吐蕃和西夏的侵入。在明代也是一个军事据点。因之,炳灵寺也成为“功德主”常往瞻拜并供献佛像,重修洞窟的所在。元代喇嘛教盛行,炳灵寺之成为喇嘛寺院,当始于此时。清代康熙时,也曾加以重修。直到现在,主持的人还是喇嘛僧。
  但炳灵寺石窟虽经历代加以重修,而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却是相当的大。这一带的山岩是红砂石,非常容易风化。凡暴露在风日之中的精美雕像,经历了若干年后往往线条模糊,神采全失。我们发现的一个佛头,就几乎变成一块圆石,面目全模糊了。一尊唐雕的半截观音像,表层风化,一触即落,神采也就立即消失了。对于暴露在天空风日之下的雕像,是必须加以保护的。至于人为的破坏,虽然它没有遭列强所摧残,但是经过了若干次兵火、烧毁、破坏的情形也是很严重的。最近的七八十年,特别是同治十二年的一次战争,毁坏的程度特别严重,遭劫的遗迹还彰彰在目。像一个一丈多见方的唐窟(第九十二号窟),在同治时,因火药的爆炸,把好些精美的雕像都炸得断头折臂。有若干窟的壁画也被烟火烤熏得乌黑了。不过就现在的一二四个龛窟而论,破坏的情形还不算太厉害。和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诸石窟比较起来,仍可认为是相当完整的。
  [参考资料]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