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烦恼即菩提
谓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之相反状态,但是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谛观诸法,证得缘起与无自性之空理,以无上之智慧照见贪瞋痴等烦恼时,则知全体皆是法性(dharmatā);离却法性,别无诸法存在,故云“烦恼即菩提”。同时,依此正觉而泯除“执意断除烦恼的执着”时,趋入真如、诸法实相的大道反而能豁然开朗。
经典中类似之名句,尚有“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等语。此外,类似的语句“生死即涅槃”也常被用来表示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并藉以破除修行者对于“染净对立”的执着。
◎附︰法藏《入楞伽心玄义》(摘录)
见有惑可断,是惑而非智。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是则见有惑之智,此智亦须断。诸惑之性空,此惑不须断。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又云︰烦恼即菩提等。此并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方为实断也。(中略)
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此则虽惑而顺也。有漏善品趋向人天,违出离道,此则虽善而违也。(中略)诸惑就实,无非称理,如云烦恼即菩提等。善亦准此。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住事布施,不到彼岸。惑亦准此。《思益》云︰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谓贪着净法为垢,见垢法实性为净。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智顗《四教义》卷六;《佛性论》卷二〈显果品〉;《维摩义记》卷三(末);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