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烦恼障(梵kleśāvaraṇa,巴kilesa-āvaraṇa,藏ñon-moṅs-paḥi sgrib-pa)


  又称惑障。为“所知障”的对称。指能障碍圣道,使不得涅槃的烦恼。此在小乘《发智论》《俱舍论》诸书中皆有所论。大乘唯识家有烦恼障、所知障对举之二障说。并认为生起烦恼障的核心原因是凡夫心中的“我见”(萨迦耶见)。《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48c)︰
  “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关于此障的断尽,俱舍家等认为于见道时,一时断尽见惑,修道时渐次离修惑。唯识家认为于见道时断除“见所断种”,后金刚喻定现前时,一时顿断三界一切的“修所断种”。
  ◎附︰印顺〈烦恼障‧所知障〉(摘录自《辨法法性论讲记》)
  离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无分别智的作用。无分别智,能对治种种的妄执。能对治一切妄执,所以能离二障。障是障碍,烦恼障能碍涅槃,所知障能障大菩提,非离障是不能证涅槃,得大菩提佛果的。
  什么叫烦恼?烦恼本是种种不良心所法的通称。生起来的时候,使心识烦动恼乱,情绪不安定了,是非不明白了。烦恼很多,或是属于情感方面的,或是属于知识方面的,或是属于意志方面的。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唯识宗分烦恼为二大类︰
  (1)烦恼障︰根本烦恼有十种;随烦恼,又有大随、中随、小随等烦恼。一切烦恼,是以萨迦耶见──我见为主的。萨迦耶见是自我见,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营为一切,起善、作恶,将来能得人天等乐报,地狱等苦报,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能使我们感生死果,不能得涅槃,障碍涅槃。这种烦恼障,是二乘所共断的,断了烦恼障,才能了生死,得涅槃。烦恼障中,有见道所断的烦恼、修道所断的烦恼,古译或称为见、思烦恼。
  (2)所知障︰也还是种种烦恼,以萨迦耶见为中心的,但比烦恼障更微细。其重心是什么?所知障于一切所知法中,由于不悟法空性,对一切事理有所著,有所碍。如一切实有性等法执,就是所知障。我们不能了解如幻如化,就是有所知障在那里。所知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法,我们不能恰恰好的去如实悟解,执着一切,而起错误的认识。那么,所知障是由于内心有微细烦恼,所以不能如实了解一切。有了这样的所知障,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说所知障障大菩提。唯识宗有一句话说︰“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所知的境界自身,不能说是障,由于自己心理的执障,才障蔽了所知的真相。如戴了红色的眼镜,看来什么都是红色的;戴了凹凸眼镜,看出来都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的。其实,所见的并没有变了样,只要除去红色或凹凸的眼镜,就见到了真相了。如一切是唯心所现的,现起能取、所取,由于不知唯心所现,以为心是心,境是境,心境各有自性,这就是所知障所起。远离这所知障、烦恼障,是根本无分别智的妙用。能彻底的离障,才能得大菩提、大涅槃,圆满佛果。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一一五;《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