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焦山系


  焦山位于江苏镇江市东北长江中。古称樵山,后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先隐居于此,遂改称焦山。又因满山苍松翠竹,宛如碧玉浮江,故别名浮玉山。自古文人墨客来游者颇多,山中计有大小庙宇十四座,清幽绝俗。其中建于东汉的定慧寺古刹,为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所谓“焦山系”,是指承嗣曹洞宗系谱中,以焦山定慧寺为中心而兴盛的一派。相传定慧寺建于后汉兴平年间(194~195),最初称为普济寺。宋代云门宗僧佛印了元曾住此,南宋景定年中(1260~1264)重建,改称为焦山寺。其后,自明‧弘治年间(1488~1505)开始,妙福及其法系慧印等进行堂宇的建造,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竣工。康熙四十二年,帝赐定慧寺额。曹洞宗瑞白明雪之法孙古樵智先住定慧寺四十年,将披剃子孙制改为十方传贤制,致力于振兴曹洞宗风。因此,定慧寺成为近世中国曹洞禅的主要据点。
  古樵之后,法孙济舟澄洮在高宗南巡至焦山时,曾奏上、奉答,而受到特别的赏赐。敏修福毅在乾隆二年(1737)镇江发生大旱时,募米三万余石,赈济扬州百姓。济舟之法孙巨超清恒长于诗文,著有《借庵诗草》,其法嗣性源觉诠擅长华严,持律坚固,修净业,著书亦多,有《宗镜目录》《毕竟毗尼》《普坤法》《出世上上禅》《反约集》等书。至巨超之五世法孙月辉了禅时,恰逢长达十三年的太平天国之乱(1851~1864),佛教寺院大多遭毁。此时,月辉、恒春、凡涤、超尘、一诚、智林、明道、凡超、了因、净因、木森、圣举等人死守定慧寺。乱后,芥航大须致力整顿伽蓝,创说戒法,并摄取净土教,乃使焦山系之曹洞禅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