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熊十力(1884~1968)
现代中国哲学家。原名升恒,字子贞(后改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肄业于湖北陆军学校,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潜心于研究哲学。起始研读王夫之著作,久之意犹未足,后入欧阳竟无创办的支那内学院学佛法。其时蔡元培往支那内学院为北京大学物色佛学人材,接谈之后即延聘熊为北京大学教师。抗战期间,他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1950年以后,家居著书不辍。
熊十力在思想上出入儒释,广采博取。他对别人指责他在讲佛教唯识学时杂引《易》《老》《庄》,以及宋明诸儒之语时,曾公开申明说︰“夫取精用弘,学问斯贵,博览遍观,唯虞孤陋。”“融摄诸家,讵为吾病!”(《破破新唯识论》)所以,当黄侃对熊说︰“宋明儒阳儒阴释,公乃阳释阴儒。”熊笑而不答。(见燕大明〈熊十力大师传〉)〈新唯识论〉是熊十力早期代表作,是对欧阳竟无所信奉的传统唯识学的批评。其中最重要之点是,他对护法、窥基于现象外立本有种子以为本体,从而将体用截成两片,提出批评。他认为,藏识种子不是一实体,而只是一恒转功能,体不离用,即用显体,体用均是假有施设,强设名言。由此,熊氏以唯识论的分析、组织方法,提出了一套以《易传》阴阳翕辟为主、体用一如的思想体系。
当时,欧阳竟无对熊的这套新唯识论甚为不满,曾支持其门人刘衡如(定权)作〈破新唯识论〉批驳之,熊即作〈破破新唯识论〉反驳之。熊氏以后的主要著作,诸如〈体用论〉、〈明心篇〉等,都是上述基本思想的深入展开。
晚年,熊十力的思想则偏重于儒家,重要著作有《乾坤衍》《原儒》《论六经》等。他的其他重要著作尚有︰《佛家名相通释》《因明大疏删注》《十力论学语要》《十力语要》《尊闻录》等。(以上取材自《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
1950年代以后,熊氏思想在其门人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及学术界之弘扬,颇能风行于台湾、香港等地。其著作在台湾曾多次再版。而熊氏与佛家思想之关系,也因印顺《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吕澄‧熊十力论学书信集》、〈破新唯识论〉等书、文之流传,而为学术界所瞩目。
◎附︰燕大明〈熊十力大师传〉(摘录自香港《中报月刊》第十一期)
师与吾同里。其曾祖某,木工。曾祖母华,乞食,膳其孙子读书,遂成诸生,即师之父其相先生也。师幼年自负,尝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弱冠从戎,肄业湖北陆军学校,参加革命,谋刺张彪。张彪者,张之洞所属之统制,握全省兵符。事觉,亡命鄂西施南诸山中。事后,归乡授徒。辛亥起义,任湖北督军府参谋。退役,迁居江西德安乌石门卢塘畈。襄兄弟躬耕,仍不废学。始悉严复所译书,初与欧西资本主义文化接触,对旧文化多异词。复专精王夫之学,王书卷帙浩繁,词旨繁复,多能成诵。王书大旨在《张子正蒙注》及《周易》〈内外传〉诸篇。其人生观根本精神是这样︰个人精气与宇宙贯通融合为一,改造个人或扩充个人精神直与宇宙融通,即改造宇宙,改造人类社会。船山有这样一段话︰“掸清刚粹美之气于两间,阴以为功于造化,圣人尽人事以成天功之极致,唯此为务焉。”又曰︰“吾虽贫贱,亦有予于人者,亦有取于人者,勿见可为而即为,可欲而即欲,则孤月之明,炳于长夜,充之可以任天下。”这些意义系由《周易》所引申。又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之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师尝称道“阴以为功于造化”的意义。后来仍不能快然自得。同邑有何季达先生者,师之信友,曾赠师诗︰“何物贞生(师原号子贞)与季子,飞来并向人间止,正乘今已二十余年,欲向死中求不死。……”探究人生本源,与死中求不死,是师向所系念者。于南京内学院学佛,盖萌于此。
内学院系宜黄欧阳渐竟无先生所创立。(中略)师教授北大时,着〈新唯识论〉,反欧阳先生旧学。欧阳先生授意刘衡如作〈破新唯识论〉,师又作〈破破新唯识论〉以报。嗣后分道扬镳,各是所是,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公案。
〈新唯识论〉内容如何,不暇具论。唯黄侃语师曰︰“宋明儒阳儒阴释,公乃阳释阴儒。”师大笑而不答。
先此,师每书成,必函授,因知其所学梗概。师晚年著《原儒》,通行海内,独不函授,盖以大明年老孤僻,视为叛徒故也。
师于性命之学,始求之船山,继求之宜黄(欧阳竟无),七进七出,皆无所得,而反求诸儒,则是事实。1953年寓师所,师常语予︰“秦汉以后无学问。”则其于儒术造诣可想。大抵去世前,所学愈自信,愈自珍惜;而信奉之者愈寡,亦是事实。
师处世接物,坦率诚笃,从无欺隐。朋辈有过常面责,此虽不快,久之弥念。马一浮谓其“真气感人”,有以也。其为学,独抒己见,从不傍人门户。四川陶开士称为“奇男子”,赠诗颂诗;师答诗有云︰“君诗颂我非知我,往古来今一念持。”又,师称欧阳先生高视阔步,以气胜;吾则独步,以神胜耳。
辛亥之冬,吴寿田、刘子通、李四光与师皆黄冈人,同聚武昌雄楚楼,共出一纸,各言所志。吴写旧诗一首︰“问君何故居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高山流水渺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刘云︰“持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若有心,若无心,飘飘然飞过数十寒暑。”李云︰“雄视三楚。”师则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吴参加辛亥革命,后穷病孤独,死于上海。刘曾留学日本,亦曾研究佛学,忽弃去,于武昌组织共产党,同时任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教员,鼓动学生,驱逐校长,时王占元为湖北督军,乃将之驱逐出境,穷病北京,归乡死。由今看来,四人所言各断定其终身,盖谶语也。
师交游遍海内,同里有陈新门先生者,论年则吾父执,而下交于予。善谈名理,尝问先生︰何谓“现量”?答︰符到奉行。问︰何谓“符到奉行”?答︰全无分晓。陈常与赌徒为伍,参僧道求食,又奇穷,其妻行乞,不羞也。人皆贱之,师独乐与游,谓为柳下惠之遗风也。沔阳张难先先生,师辛亥前老友,乡居种菜牧猪自给,师每称道,引以教育后生。师居西湖广化寺,与马一浮过从,马亦晓儒佛之说,有合有不合。欧阳先生门下,若吕澄、陶开士、刘衡如、陈铭枢辈,与师友谊各有浅深,大抵重视师所学者近是。师闻名后,称门人后学者不可胜数,不暇品题。
师事兄仲甫先生如严父,爱护侄辈如己子,念及老姊必哭泣。予每有患难,师则挺身多方将助,于学术及操行,提撕含茹,数十年如一日。盖笃于孝悌,信于友生,人无间言。予阅世久矣,几见斯人!
师长人伦鉴,一言片语,断定终身。独谓予曰︰“汝不能官,当以著述显,然违才易务亦不能致也。”予缮稿多种,尤其《三统术发微》一书,补刘歆之缺,纠钱大昕、李锐之误,皆有数理可据而非信口雌黄,所谓绍雨千年绝业。贮之筴笥,从无过问而好之者,其不显可知矣。然师鉴术不效,抑违才易务所致耶?传师至此,为之搁笔发一长叹。
师著有《尊闻录》《因明大疏》、〈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原儒〉等。
1976年十月六日学生燕大明谨传于武昌紫阳泽畔之寄庐。时年八十有四。
[补记]
梁漱溟谓师曰︰“夜半初觉,一颗柔嫩之心便是仁。”师曰︰“非也。论语︰‘刚毅木讷近乎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刚毅’、‘弘毅’方是仁。”
《论语》十九︰“孟氏使阳虏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船山论之曰︰“以千条万绪之恶,不堪含润也。”师曰︰“船山诸佛理。士师得情,如不以哀矜之心临之而喜得其情,则于阿奈耶中散播种子,滋蔓蕃衍,便沦无底,永不得拔。”
师不言诗,善论诗。尝问师︰白乐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沈佺期善之者何也?师曰︰善其生生不息之意。又问师︰船山谓“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坎。其意何诸?答曰︰船山见是;但尤在于春和太息并运于怀。念花月不久,诸行无常,刹那生灭也。渊明原诗︰“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人中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师鄙视唐宋八大家诸文人,尤其于韩愈,曰直当以足踢之耳。
师于乡先贤特推崇熊襄愍公,痛恶东林党。襄愍弃市献词,系东林党徒邹元栋标附阉人魏忠贤所为。每言之愤怒。
诸葛武侯诫外甥书,师每引以教育后学。谓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以致远”,原自老庄,恶枯落不接世,与斯人为徒之义也。若不遇昭烈,躬耕以老南阳,与渊明诗酒柴桑,其分量有间矣。
迹师言行学术,不欺则温公,光明则皎日,贯通儒佛,别开生面,则登东山登泰山,小鲁小天下。直当正告天下百世。
197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学生燕大明补述。
[参考资料] 《新唯识论》卷首;陈荣捷着‧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吕澄‧熊十力论学书信集》(《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