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熏习(梵vāsanā、pravṛtti、abhyāsa,藏bag-chags)


  部派佛教及大乘唯识学派之佛教哲学用语。指将一法之势力熏附于他法之上。犹如以香气熏附于物。又作薰习。略称熏。关于其语义,《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8a)︰“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意谓如以香熏物,物则有香气,诸法由于熏陶串习之力,遂成其性。又,《成唯识论》卷二谓令种子生长,故名熏习。《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云(大正43‧312c)︰“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令生长故。”意指由熏习而新生种子,且令种子增长。
  有关熏习之说,小乘大众部及上座部中之化地部、经量部等始作此说,其后,大乘唯识家亦盛唱此论,及至《大乘起信论》揭示染净互熏说,乃使熏习之义达于究竟。
  小乘之中,如经部提出种子说,倡色心可熏之义,谓色、心二法互为能熏所熏,又说前后互熏、六识展转熏习、识类受熏等义。此说后成为唯识大乘熏习论之基础,但其说似有未尽之处。依陈译《摄大乘论》卷上所述,种子有内外之别,外种子非由熏习而成,唯内种子必有熏。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二释之,谓(大正31‧166c)︰“外种子如谷麦等,由功能故成,不由熏习故成。内种子则不尔,必由熏习故成。”依此可知,熏习系就令内种子生长之义而说。
  唯识法相宗建立八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熏之识,七转识之现行为能熏,而论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之因果相续。《成唯识论》卷二云(大正31‧9c)︰“依何等义,立名熏习?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此中,所熏四义即︰(1)坚住性︰指所熏之法必是无始以来一类之性相续不断,能持习气。(2)无记性︰指所熏之法必无记平等,无所违逆,能容善恶习气。(3)可熏性︰指所熏之法自在,其性不坚密,适能保留习气。(4)能所和合︰指所熏之法与能熏之识,于同时同处和合。此上四义,唯有第八异熟识具有;心所及其他七转识或有间断,或不自在,又唯是染污,故不具此等四义。
  能熏四义者,谓︰(1)有生灭︰凡能熏之法必是非常,能有作用,令习气生长。(2)有胜用︰能熏之法有能缘之势用及强盛之胜用,能引习气。(3)有增减︰能熏之法可增可减,可摄植习气。(4)能所和合︰义同于所熏之第四义。此四义为七转识及心所具,故称为能熏。
  要言之,此义即谓能熏之七转识及心所,熏第八异熟识(所熏),令所熏中之种子生长。又,此中随名言而熏成之种,称为名言习气;随我执而熏成之种,称为我执习气;随有支而熏成之种,称为有支习气;从净法界闻等流正法而熏起本有之无漏种,称为闻熏习。此等即唯识家所主张的熏习说。
  然而《胜鬘》《楞伽》诸经及《起信论》等,于熏习不立上述诸义,而说真如亦与无明互为能所熏,与唯识之说有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云(大正16‧510b)︰“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此即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受无明烦恼之熏,遂显现不净。
  另外,《大乘起信论》立真如无明互熏说,谓真如净法实无染,但以无明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熏习故则有净用,广说染法熏习、净法熏习二种。
  按,唯识家谓“能熏”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将之限于有为法中之某法;《起信论》则说是无为法,为无生无灭之真如,但亦有能熏之用;又,唯识家谓所熏必有可熏性,而将之限于虚疏之法;《起信论》则认为坚密之无为法亦得为所熏;又,唯识谓所熏必是无记性,《起信论》则说至善之真如与染污之无明皆共受熏。即《起信论》以广义解释熏习,认为迷悟之二大原理真如、无明,其消长皆归于熏习之强弱,故其所论,与唯识家大异其趣。
  ◎附一︰印顺〈经量部的种习〉(摘录自《唯识学探源》第三章第四节)
  [新熏与本有] 种子从何而来?经部的本义,是熏习而成的;上座与《俱舍论》主都这样说。在这个见解上,习气与种子没有多大分别,不过种子是说它的生果功能性,习气(熏习)是说从它引发而来。但一类经量的见解,就不同,像《成业论》说︰
  “即前所说异熟果识,摄藏种种诸法种子。余识及俱有法善不善性数熏发时,随其所应种力增盛,由此相续转变差别;随种力熟,随遇助缘,便感当来爱非爱果。依如是义,有说颂言︰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种力渐次熟,缘合时与果,如染枸橼花,果时瓤色赤。”
  熏,并不是熏成种子,是熏发种子使它的力量强化。心中摄藏的种子,经过六识及俱有法或善或恶的熏发,它就力量增盛起来。强盛到快要成熟时,再加以现缘的助力,就会感果,这是很明白的种子本有论。依它,种子等于唯识学上的等流因,熏发是异熟因。可以说一切种子是本有的,业力熏发是始有的。瑜伽本地分的思想,正是这样。
  一类经量的种子本有论,就是经部的毗昙化。依有部的见解,一切法,未来世中早已存在,因缘,只是引发它来现在。这种子本有论者,也想像一切法的种子早已存在,在相续中潜流。不过有部的未来法,从现在流入过去以后,再不能转到现在。这种子本有论,种子生果以后,还是存在;(在现在)遇到熏发,它还可以生果,这只是三世有与二世无的不同罢了。在此经部、有部融合的基础上,接受大乘思想,从小有到大有,渐渐的发展起来,在西元五、六世纪,几乎成为大乘佛教的领导者,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它的伟大了!
  [种子的起灭] 起灭,不是说刹那生灭,是说功能的发生与消失。譬喻者的种子说,本出发于业力熏习说;处处说善不善性的熏发,引起后后的异熟果。这善恶的种子,由善恶熏习而来,像《顺正理论》卷十二说︰“此中意说不善心中,由善所引功能以为种子,从此无间善法得生。善心中不善所引功能以为种子,从此无间不善法得生。”
  善不善种是由善不善所引起的,它能引生善不善果。无记种是否是无记所引的功能呢?依经部师善恶业感异熟果的见解,主张善不善为因缘而生无记。这善不善所引的功能,既能引生自果,又能生无记;这都是因缘,也是异熟因果。众贤曾这样的诘问它︰“若上座许唯自相续生起决定得为因缘,云何复许善不善法为因缘生无记异熟?非善不善随界为因可生无记,相续异故。”
  《顺正理论》虽说“若谓无记熏善不善故,善不善为无记因”,但这是否上座的意见,还是众贤的假叙,也不能判明。就是善不善思所引起的功能,可为生起无记的因缘,但无记色法又从何种功能生起呢?这是相当困难的。这只有两条路可走︰(1)改造有部的思想,承认三性诸法种子的本有,与业力熏发而感异熟果。(2)扩大熏习的界限,不单是善恶思心所能熏。后代的唯识学者,都曾走过这两条路,或者还折衷过;但到极尽思辨的护法唯识,还不免有困难存在。
  论到它的消失,《俱舍论》卷三十有这样的话︰“于此义中有差别者,异熟因所引与异熟果功能,与异熟果已,即便谢灭。同类因所引与等流果功能,若染污者,对治起时即便谢灭。不染污者,般涅槃时方永谢灭。”
  这已许可一切诸法的种子,都由熏习而来。它的异熟因感果就消失,等流因要到对治或涅槃;这和摄论的有受尽相、无受尽相相同,它是扩大熏习的范围了。
  ◎附二︰印顺〈熏习〉(摘录自《摄大乘论讲记》第二章第二节)
  《摄大乘论》︰“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谓所诠?谓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中有华熏习,苣□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讲记》︰赖耶的三相是以种子熏习为枢纽的,这在安立三相中说得非常明白。但熏习的名称是什么意义?熏习一名所诠的法体又是什么?这还没有说明,所以论中复问︰“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谓所诠?”初句问熏习得名的理由,次句问熏习所诠的法体。虽分为二问,但下面只就所诠的熏习法加以解说,所诠的法体既然明白,能诠的名义也就可以明白了。赖耶“与彼”一切杂染品类诸“法”,“俱生俱灭”。从俱生俱灭中可以知道两个定义︰(1)同时俱有的,(2)无常生灭的。与它俱时生灭,所以刹那生起的本识“中”,具“有能生彼”一切杂染品法的“因性”,这因性就是熏习的“所诠”了。这样看来,熏习可以有两个意义︰(1)杂染诸法能熏染赖耶的作用,可以称为熏习。(2)因熏习引起赖耶中能为杂染诸法的因性,也叫做熏习(种子)。一在能熏方面讲,一在熏成方面讲;二者虽同名熏习,但这里指种子而说。
  “如苣□中有华熏习”以下,举世间及小乘共许的几个譬喻,来说明熏习。苣□就是胡麻。印度的风俗,欢喜用香油涂身。香油的制法,先将香花和苣□埋入土中,使它坏烂,然后取苣□压油;胡麻的本身原虽没有华香,但经香华的熏习,压出的油,就有花的香馥了。这譬喻中,华是能熏,苣□是所熏,“苣□与花俱生俱灭”,久之,所熏苣□,就“带能生彼香”的“因”性“而生”了。苣□本身没有香气,因花熏习方有,所以名为带彼。
  经上说的“贪等行者”,指贪等烦恼很强的人;等是等于瞋、痴等分。但并不在他生起贪心时才称为贪行者,是因他有“贪等熏习”。这熏习,是由他的心与“贪等俱生俱灭”,久之这“心”就“带彼”贪心的“生因而生”。因这贪等熏习,贪等烦恼才坚固强盛起来,被称为贪等行者了。
  “多闻者”就是“多闻熏习”的人。一个多闻广博的学者,他修学过什么以后,都能牢记在心;他被称为多闻者,这是由于多闻熏习的关系。闻不但指耳听目见,从闻而起思惟(作意),闻所引起的闻慧,也都叫做闻。心与“闻”法的“作意俱生俱灭”,到了第二念,“此心”生起时,就“带”有前念所闻所思的“记因而生”。记因,就是记忆的可能性。“由此”多多闻法的“熏习”,能够“摄持”于心,不失不忘,所以“名持法者”。不忘,也不是刹那刹那的都明记在心,不过他要记忆时,随时能够知道吧了。
  不但多闻多贪华熏苣□的熏习是如此,“阿赖耶识熏习”的“道理”,也是这样的。熏习的思想,原是经部他们所共有的,不同的在熏习的所依,并不是诤论熏习的有无。大乘者说熏习的所依只有阿赖耶,除此,没有一法可为熏习的所依;经部他们则不承认阿赖耶为熏习的所依,离阿赖耶外还是可以成立熏习,因之展开了大小乘对这问题的论战。
  [参考资料] 《异部宗轮论》;《异部宗轮论述记》;《俱舍论》卷五;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五;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二;《成唯识论》卷三、卷八;《显识论》;《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末);《华严孔目章》卷一;《唯识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宇井伯寿《佛教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