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牛头山


  山名。位于我国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又作牛首山(以双峰对峙宛如牛角状而有此名)、天阙山或仙窟山。高百四十丈,周回四十七里。传说文殊师利菩萨与一万菩萨夏居五台山,冬居此山。现今北呼牛首山,南称祖堂山。
  东晋元帝曾于此地造宫殿。宋初刘司空建佛窟寺(一说为梁‧天监年间司空徐度所创建。另一说谓系梁武帝所造),又倾巨富之财,访写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医方图符等书,收之于寺。宋‧大明三年(459)有幽栖(栖)寺之造建。唐‧贞观十八年(644)法融来山,于幽栖寺北岩下建禅室,日夕瞑思,息心习禅之众有百余人。其法系称为牛头禅。尔后,法持、玄素、慧忠等人,皆于幽栖寺受学。后改称祖堂寺,光启四年(888)一度废绝。后唐‧长兴元年(930)重建,改称延寿院,后再复幽栖寺旧称,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
  民国以来之幽栖寺以金刚殿、大雄殿、毗卢殿为中心,大小伽蓝并排。其中,大雄殿安置光绪年间所造之三尊及观音像等。寺之左方有祖洞,为昔法融降伏蛇神处。寺后有献花岩,是法融讲《法华经》处。传说有百鸟献花而有此名。
  佛窟寺以有辟支佛窟而得名,亦是法融所住之处。唐‧大历九年(774),代宗梦见辟支佛来,勒太子詹事古侁建七级浮图。后来改称长乐寺、资善院,或福昌院。后唐时改称弘(宏)觉寺,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改为崇教(敬)寺。明‧洪武元年(1368)复佛窟寺之旧称,永乐十八年(1420)春重建佛殿,宣德十年(1435)正月诸堂落成。正统十四年(1449)又改称弘(宏)觉寺,至清代又称普觉寺。
  佛窟寺原为金陵八大寺之一,现今衰颓,有大雄殿、毗卢殿、观音窟、文殊窟及砖塔等。砖塔存大小二座,大者八角七级,其各层之木造斗拱及屋盖均毁,唯存砖筑之壁体;小者四角五级,构造甚简,均属宋代之建筑。小砖塔之最下层,有题为“圣宋江宁府江宁县牛首山崇教寺辟支佛塔记”之壁碑,为皇祐二年(1050)长干圆照大师普庄所记。
  [参考资料] 《牛首山志》;《续高僧传》卷二十(附载);《金陵梵刹志》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四十三;《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八十二;《支那佛教史迹评解》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