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牟子理惑论


  一卷。后汉‧牟融撰。又称《理惑论》,通称《牟子》。内容主要在论述儒、佛、道三教的异同,以及佛教的优越性,是最古老的三教关系论书,也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关系思想的重要资料。收在《弘明集》卷一。
  书中卷首附有牟子传记。本文则以问答体论三教。即以三十七条问答回答对于佛教的批判及疑问,其中述及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佛经的卷数及戒律的规定,佛教关于生死问题的观点,以及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情况等。
  收录在僧祐《弘明集》卷一的《理惑论》,作者题为汉‧牟融撰,又加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另依书中序文所载,牟子博览经传诸子,后与母避乱于交趾,二十六岁时归返苍梧(广西省),执意不仕。又遭逢母丧,遂归依佛道。以有感于世俗非难佛教者甚多,为令世人明了佛教的真理,乃撰本书。然而有关本书的撰者问题,异说纷纭。梁启超作《牟子理惑论辨伪》,认为本书乃东晋刘宋时人所伪撰。但周叔迦、胡适之、余嘉锡及汤用彤等人,则说是东汉‧牟子所作。吕澄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亦主张应属伪书。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认为是宋‧治城寺慧通假托牟子而伪作,法国学者伯希和主张后汉末成立。又,日本学者福井康顺检讨诸说,推定现存传本乃抄述原本而成,成立于三国(吴)的中期(三世纪前半)。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一讲(摘录)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理惑”之名见于书的自序。唐‧神清《北山录》说︰“理惑”原名“治惑”,是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的。这仅是神清个人的说法,不一定可靠,因为书内用到“治”字的地方并未改动,而且我们也未从以前的著录中看到过“治惑”的字样。
  这部书原收在陆澄《法论》中,只知作者姓牟,无名字,书名下有一副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似乎作者姓牟名子博,书是被看成为记传体。此后,《隋书》〈经籍志〉将此书收在儒家著录中。说《牟子》两卷,牟融着。牟融,是汉章帝时的太尉。但《隋书》只有这样一个目录,且归为儒家撰,是否就是这里所说的《牟子》,很难肯定。由于《隋书》出现了这一条,新旧《唐书》也跟著作了同样的记录。到了明末刻《方册藏》,遂把《理惑论》归入牟融名下。由于这刻本把牟子定为牟融后,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第一个发表意见的是明末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里指出《理惑论》的牟子不是牟融。据他说,牟融是明帝以前的人(这是胡应麟记错了),那时尚无佛教传入,怎会在书中大谈佛教问题呢?因此,此书是伪。据他推测,这是佛教徒根据《隋书》“因儒家有《牟子》而伪撰此论以左右浮屠”。但又说︰“读其文虽猥浅,而词颇近东京。”东京指洛阳,也即后汉的国都。所以他还相信《牟子》是后汉人作,怀疑得并不彻底。
  从明末开始对此书进行考究后,到清代嘉、道年间,讲汉学的人逐渐多起来了,孙星衍编《平津馆丛书》把《牟子》也收了进去。他的学生洪颐暖为之作序,说牟子即牟融是不可信的,牟子博为何许人也,又不可考,所以未题作者名字。其所以收入丛书,是因为它文“近于汉魏”云。
  到了近代,梁启超作《牟子理惑论辨伪》,否定牟子真有其人,并认此书为后世伪造,批评它内容既伪,文字也坏,“为晋六朝乡曲人不善属文者所作”。这就走向极端,引起了别人的反对。最初反对的是周叔迦,后来是胡适之、余嘉锡等。汤用彤先生也认为此书是真的。
  在日本,也有许多不同的议论。开头,山内晋卿认为是真的,他根据的是明清人的说法;总之,常盘大定认为是假的;福井康顺反驳了常盘而加以肯定;之后,松本文三郎又驳了福井仍予以否定。在西方,例如法国人也有争论,马伯乐讲汉明求法一事,曾议论过《牟子》而认为是假的,伯希和则以为是真的(见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四编)。
  总之,《牟子》的真伪至今尚无定论。据我们看来,应该属于伪书。从各家的辩论综合来看,有这样一些现象︰
  第一,肯定为真的人,认为〈自序〉中举出的历史事实非但与其他史书记载相符,而且有补充史书漏载之处(如说“牧弟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等),如不是当时确有其人,是无法记叙的。又作者自云居交州,并记载了交州的学术情况,这也是可能的,因交州原在河内以北,属交州治,本是当时内地避乱的场所,由于他们提倡文教,遂成为内地避难人士集中之区,学者们在那里进行儒释道的辩论,也是有条件的。具体说来,作者讲述的口吻,也不像后世人的,例如,只讲黄老而不讲老庄,这就是后汉以前的语气。只有到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庄子才因为内容丰富而被推崇起来。又道家与道教也不一样,最初道家与神仙家也是有区别的,尔后才合而为一,本书中的这种分别就很严格。再就更细小的事情说,那就更多了,如避讳,改鲁庄公为鲁严公,即是避明帝刘庄的讳。另外,《牟子》三十七篇与《道德经》三十七篇似乎也不是偶合。因此,凡论证《牟子》为真的资料,多半与道家有关。
  第二,否定它的人,其论证多半与佛家有关,因为它使用的佛家材料都有可疑。例如,开头讲佛传时,说佛十九岁出家,这就与当时一般讲二十九岁出家的说法不一样,十九岁之说,只见于《太子瑞应本起经》,而此经在吴‧支谦时才有译本,作者岂不是在吴代之后。又所记太子须大拿的故事,原出《六度集经》,经为吴‧康僧会译,也是以后的事了。作者自称为汉献帝时人,即二世纪末,而这些书的翻译都在三世纪中,相差五、六十年;说《理惑论》是作者晚年所写,牟子长寿,尽管可疑,还勉强说得过去。可是书内又记载了佛于二月十五日涅槃,也与一般的二月八日、四月八日的说法有异。此外,还讲到“僧人以酒肉为上戒”,在大乘修断肉时才戒肉,小乘并不断肉。这些说法只是在《大涅槃经》译出后才有的,而此经的译出就更晚了,是在五世纪初。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证据,也有人疑惑《牟子》原属道家的书,如自序〉中说︰“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言。”这句话与上下文是不连贯的,只有删去其中的“佛”、“兼”二字才通顺。换句话说,作者到了交州就专门研究老子,此书就是以道家立场进行争辩的著作。如果说它是为佛家辩论的书,内容很不相称。恐怕是偷梁换柱,被后人把佛教的材料加了进去,成为替佛教辩论的著作了。总之,作者决非汉末时人,当时佛家的学说不会有书内记载的情况。此书应该出于《四十二章经》之后,陆澄集《法论》之前,约当晋宋之间(松本文认为可能在宋齐之间,今不取其说)。
  [参考资料] 《胡适论学近着》第一集;周叔迦《牟子丛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佛教史杂考》(《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1});《四十二章经与牟子理惑论考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1});山内晋卿《支那佛教史之研究》;常盘大定《支那咱于け詻佛教只儒教道教》《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