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牟尼


  (一)(梵muni,巴muni,藏thub-pa)意指圣者、隐遁者、仙人、沉默行者。又作文尼、茂泥,旧译为“仁”。
  muni一语,自古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后期即已存在,意指领受灵感,或进入恍惚状态的人、仙人、隐修者。至奥义书时代,则用以称呼婆罗门四住期(aśrama)中之林栖期、游行期的修行者。特别是指开悟后托钵游行的圣者。
  佛教亦用“牟尼”称呼圣人、仙人、寂默者。例如称释尊为释迦牟尼(Sākya-muni)、过去七佛中第五佛为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在巴利本《法句经》二六八、二六九曾详说牟尼的定义。谓若愚昧无知者,虽寂默却非牟尼。贤者当择善斥恶,方为牟尼。巴利本《义释》记载,具备一切慧、知解不痴、择法、正见等智者为牟尼;并列出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牟尼、辟支牟尼与牟尼牟尼等六种牟尼。《经集》五二七偈说,于内外一切世间,知不善与善法,值得天与人之供养,并超越“着”与“网”者为牟尼。
  (二)(梵mauna,巴ṃona)又作牟那。是muni的形容词。也指牟尼之性质。巴利《义释》以之为牟尼之智,并谓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贤明、善巧、正见等,为牟尼之智。
  (三)(梵mauneya,巴moneyya)译作牟尼位、牟尼性、牟尼行,也作寂默。与(二)意义相同。中国与日本自古以muni为“事牟尼”,mauneya为“理牟尼”。理牟尼即原始佛教所谓的三牟尼(tīṇi moneyyani),亦即指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又译“三寂默”。据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二○经记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者为“身寂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者为“语寂默”;已证入无学位之漏尽境界,得无漏之心解脱或慧解脱,并具足而住,此为“意寂默”。《集异门足论》卷六云,无学之身律仪为“身寂默”;无学之语律仪为“语寂默”;无学之心为“意寂默”;如世尊云(大正26‧390b)︰“身语意默中,我说无漏默,名圆满寂默,永寂诸恶故。”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十;《宗轮论述记》;《大日经疏》卷一、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