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犍稚(梵ghaṇṭā,巴ghaṇṭā,藏dril-bu)


  寺院报时之器具。又作揵稚、揵迟、揵地、揵抵、揵植、揵槌、揵锤、犍椎。《玄应音义》卷一云︰“揵椎,直追反,经中或作揵迟。案梵本臂吒揵稚,臂吒此云打,揵稚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稚相滥,所以为误已久也。”又,据诸经律所译,或作板,或作鼓、铃、铎等,所用名称不一。
  关于犍稚的倡设缘起,依《五分律》卷十八所载,略如下述︰佛陀时代,有一次,僧团布萨时,未能及时集合,乃至荒废坐禅行道。时,佛乃教示须唱言时至,并敲打犍稚,或击鼓、吹螺集众云云。按,此物本为木制,如后世所谓板。《五分律》卷十八云(大正22‧122c)︰“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犍稚,以是白佛。佛言︰除漆树毒树,余木鸣者听作。”然《大智度论》卷二谓大迦叶往须弥山顶,挝铜犍稚。据此可知,后世亦用铜制品。此外,《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谓五事须打犍稚,此五事即(大正24‧923b)︰“一者常会时,二者旦食时,三者昼饭时,四者暮投槃时,五者一切无常。”关于其打法,《四分律疏饰宗记》卷八(本)云(卍续66‧492下)︰“创疏而轻,渐急而重,将欲了时渐细渐没,名为一通,如是至三,名曰三通。于最后通声没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声绝。”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自誓三昧经》;《乐璎珞庄严方便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四分律》卷三十五;《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