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犹豫不成过(梵saṃdigdhasiddha,藏the-tsom-za-nas-ma-grubpa)
因明学用语。因明三十三过的因十四过之一。是立敌对于“此因能否周遍于宗上有法”尚有疑惑的过失。如《因明入正理论》云(大正32‧11c)︰“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印度上古和中古的哲学家把火分为两种︰一为性火,一为事火。性火就是蕴含在草木等事物中的极微(原子)“火大”,是随处都有的一种潜热;事火即燃烧之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结合而成的,所以《因明入正理论》称为“大种和合火”。由于古印度气候湿热,地多丛草,既足蚊虻,又丰烟雾,因此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远望,“或雾、或尘、或烟、或蚊,皆共疑惑”。这时如果有人竟凭借不能十分肯定的观察立量云︰
远处大种和合火是有,(宗)以现见烟故,(因)犹如厨等处。(喻)
就有犹豫不成之失;因为“现见烟故”只是一个犹豫因,它或许是错把雾、尘和蚊群当作了烟,当然也可能真的是烟。总之,以不能肯定的现象为依据而遽下断语,因明学是把它作为犹疑不定的似因来看待的。
犹豫不成之因都是有体的,因为无体的因不存在犹疑的问题。所以《因明入正理论疏》对它只是按自、他和全分、一分来划分,成其六种,列表如下︰
┌────┬───────────────────────┐
│过 名│《大疏》的举例并说明 │
├────┼───────────────────────┤
│两俱全分│远处大种和合火有(宗),以现见烟故(因),犹如│
│犹豫不成│厨等处(喻) │
├────┼───────────────────────┤
│两俱一分│如有立敌俱于近处见烟决定,远处雾等疑惑不定,便│
│犹豫不成│立量云:彼近远处定有事火(宗),以有烟等故(因│
│ │),如厨等中,近处理分见烟决定,远处理分俱说疑│
│ │故 │
├────┼───────────────────────┤
│他随全分│如有立者从远处来,见定是烟,(而)敌者疑惑。(│
│犹豫不成│立者)立初全分比量(即上述第一例) │
├────┼───────────────────────┤
│自随全分│如有敌者从远处来,见烟决定,(然)立者疑惑,立│
│犹豫不成│初全分比量(即上述第一例) │
├────┼───────────────────────┤
│他随一分│如有立者于近远处见烟决定;(而)敌者近定,远处│
│犹豫不成│有疑,立第二一分比量(即上述第二例) │
├────┼───────────────────────┤
│自随一分│如有敌者俱于近远(处)见烟决定,(然)立者近定│
│犹豫不成│,远处有疑,立第二一分比量(即上述第二例) │
└────┴───────────────────────┘
以上六种均是过失。《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云(大正44‧122a)︰“此因(犹豫因)不但立者自惑,不能成宗,亦令敌者于所成宗疑惑不定。夫立共因,成宗不共,欲令敌证决定智生。于宗共有疑,故言于雾等性,起疑惑时,更说疑因,不成宗果,决智不起,是故为过。”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犹疑之因不能成宗,也难以悟他,因此是过。(沈剑英)
[参考资料] 《因明入正理论义断》;《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因明论疏明灯抄》卷四(末);《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