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狂惑
指精神失常,或内心失去平衡。依其形成之原因,可分为四种,即贪狂、药狂、咒狂、本业缘狂。出自南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1)贪狂︰因贪欲心炽盛终失本心而狂惑。(2)药狂︰因服药等终失本心而狂惑。(3)咒狂︰因咒术之力终失本心而狂惑。(4)本业缘狂︰由于宿业终失本心而狂惑。
此四种狂惑皆因迷失本心而起。所谓“迷失本心”系因恶因缘扰乱意识的分别作用,而破坏意识的统一所引起。关于恶因缘,依《俱舍论》卷十五引《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之说,有下列五种︰(1)曾用药、咒、毒、酒、威势、猛火、坑□等使他人或其他生类心狂失念,由此业因所感的业异熟。(2)鬼神等现可怖形相来相逼迫而产生惊怖。(3)因触犯鬼神而受其伤害。(4)由身内的大种之乖违而起(即四大不调)。(5)因丧失至亲之人而招致愁忧。
然依《大智度论》卷八所述,所谓狂,并不仅止于世间所谓的狂人(即因恶因缘而丧失本心者),也有自不知狂、世人亦不知其狂的狂人。譬如以灰涂身或裸身而不觉耻、以髑髅盛粪而食、拔头发、卧刺上等狂人行径皆是。《大智度论》又就“狂”与“乱”之不同而作分析。谓︰狂者,正之反,谓丧失本心;乱者,定之反,本心虽未迷失,但善心转少,喜不善事,深耽着世事,其心片刻不得专注。《俱舍论》也就狂乱之不同而作如下之解说︰(1)狂而非乱者︰指人狂而心不染污。(2)乱而非狂者︰指人不狂而心染污。(3)亦狂亦乱者︰即人狂心亦染污。(4)非狂非乱者︰谓人不狂,心也不染污。
此外,《俱舍论》并述及狂人所在之处,谓欲界圣者中唯除诸佛,其余声闻、缘觉仍有由身内四大种之乖违所导致的心狂,诸天中欲天也有狂者。人中除北洲无罪业增上果外,其余三洲皆有,而诸地狱因多受苦逼,故为恒狂,然其所谓的“恒狂”则有异于上述所谓的一时性的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