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玄觉(665~713)


  唐代僧。即“永嘉证道歌”之作者。温州(浙江省)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八岁出家后,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行禅观。与天台宗五祖左溪玄朗道交笃厚。初住温州龙兴寺,寻自构禅庵,独居研学。曾阅《维摩经》,心地发明,遂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学道。
  旋至韶阳,诣六祖慧能,振锡携瓶,绕能三匝。能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答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能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慧能遂予以印可。师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慧能留住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因称之为“一宿觉”。其后,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时,左溪玄朗贻书,邀师栖隐山林。师覆函告以“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而辞之。先天二年趺坐而寂。世寿四十九。敕谥“无相”。
  法嗣有惠操、惠特、等持、玄寂等人。著作有《禅宗永嘉集》十卷(庆州刺史魏靖辑)、《证道歌》一首、《禅宗悟修圆旨》一卷等。其中,《证道歌》以诗歌形式阐述禅思想,通俗平易,影响后世颇大,如宋儒朱熹在论证其“理一分殊”思想时,所引用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即出自此歌。玄觉
  ◎附︰玄觉〈观心十门〉
  第一言其法尔︰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观体︰只知一念,既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语其相应︰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
  第五诫其□怠︰然渡海应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观体︰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第七明其是非︰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之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第八简其诠旨︰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旨观何得复存耶?
  第九触途成观︰夫再演言词,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方移则言理无差,无差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五)
  [参考资料]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宋高僧传》卷八;《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五;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