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衡州(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别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清兵入关后,曾组团抗清,失败后,隐居湘西,后定居衡阳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学者称船山先生,又称为夕堂先生。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隐所。
  氏对佛教并不友善,常有评斥之语。其立场大抵是儒家的,故对佛、道、法家皆不怀好感。有关其评斥佛教之语句,在所撰《读通鉴论》中,散列多处。如谓“浮屠之乱天下而遍四海,垂千年。”(卷十七);“浮屠之以扇动天下者,生死祸福之报应而已,则亦巫之幻出者而已(中略)。故寺院不容不亟毁也。”(卷二十六)。由此可见其人对佛教之态度。
  ◎附︰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三册〈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是我国和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宋明以来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以及佛、老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从而提出了一套有相当深度的哲学体系,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他对于理学、心学,以至佛、老的理论,都不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老子衍序〉)。以佛教为例,他隐居后,曾与不少僧徒有交往,先后游大云山妙峰庵,作《广明大师(黄将军)小传》,访茹蘖大师,为先开上人订《相宗络索》,悼念万峰韬长老等。在佛教理论方面,他对玄奘的法相宗特别欣赏,写了《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赞》和《相宗络索》,对佛学既有批判,又有吸取。
  《相宗络索》是王夫之六十三岁时写的。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如《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中,曾经批判了佛教把客观世界说成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追求“灭尽无余为大涅槃”的唯心主义观点,对佛教的“能所”等范畴也有所改造。而在《相宗络索》中,王夫之则着重从认识论的高度,吸取了法相宗对“识”的细致分析和对认识过程的认真探讨等合理因素,以之来丰富自己的哲学思想。(中略)《相宗络索》的基本思想,仍未摆脱佛教唯心主义的体系。它肯定了阿赖耶识的永恒不灭性,“唯此八识,实有不亡,恒相接续”;它鼓吹修善去恶,从见道位至修道位,直至佛果位的渐修成佛道路;它要人们努力去“求证人空”、“求证法空”、“求证人法双空”,看破红尘中的一切。这些观点,不仅是唯心主义的,显然也含有出世的倾向。
  王夫之的著作很多,约百十种,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他的事迹,主要见《国史儒林传》《姜斋公行述》《船山先生传》《船山公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