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王梵志
隋唐时的诗人。河南黎阳(河南浚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所作诗句夹杂颇多俗语,浅显简明,诗中多以现实事物表明佛教的无常与因果之理,与寒山诗颇多共通之处。其诗集于宋末失传,至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的唐代写本中发现。被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三章 (摘录)
据冯翊的《桂苑丛谈》(《唐代丛书初集》)中说︰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这些神话式的材料,虽不可信,然而他却给我们几个重要的暗示。(1)王梵志的籍贯是河南黎阳(今河南浚县)。(2)他是生于隋代的。(3)他必是一个佛徒,因有作诗讽人,是菩萨示化的神话。因为这个原故,所以他的诗大半是属于说理的格言,有些很像佛经中的偈语,而其内容都是表现人生的幻灭以及贫穷的快乐的生活。诗格的来源与生活的基础,虽与王绩不同,然在其以平浅的语言作诗,追求自由浪漫的生活,这些观点上,他俩完全是一致的。因此除去那些纯粹的说理诗以外,有些描写个人的生活的诗句,却往往同王绩的作品,有相似的情调,这就是浪漫的情调。例如︰“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草屋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客来且唤入,地铺稿荐坐。家里元无炭,柳麻且吹火。白酒瓦钵藏,铛子两脚破。鹿脯三四条,石盐五六课。看客只宁馨,从你痛骂我。”
这完全是以语体的文句,来白描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从朴质浅显中,能表现出真情实意,所以成为好诗。王梵志在诗史上能够占一席地位,是要靠这种诗的。前一首显然是当日流行的律体,一到了他的手里,也完全解放得成为一首民歌,没有半点富贵气味,也没有一点拘束做作的痕迹,可知任何文学的体裁的本身并没有罪过,最重要的是作家的态度。我们看了王绩、王梵志的律体,便懂得这点道理了。然而在王梵志的存诗中,这种好诗并不多,主要的却是那些偈文式的格言诗。例如︰“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食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作者的心境自然是非常空灵,但这么表现出来,却只是格言,而缺少那种诗情与人间味。令人读了,既感不到喜悦,也感不到悲伤,这些作品在诗歌的艺术价值上,自然是不高的。然比起东晋那些佛徒诗人如孙绰、许询之徒,用古典的文体,庄严的态度所写的那些说理诗来,他这种平浅通俗而又带有讽刺味的作品,是大为进步的了。
王梵志及其作品,宋朝以后,虽沉晦无闻。然在唐宋间却颇流行。《历代法宝纪》中〈无住语录〉引过他的诗,北宋‧黄山谷也很推崇他的诗,南宋人的诗话笔记里(如费衮的《梁溪漫志》,陈善《扪虱新话》等),也时常记述他的故事。但宋朝以后,这位诗人便完全淹没了。敦煌文库的出现,他的作品,也有几卷杂在里面。现巴黎图书馆藏有《王梵志诗》三残卷,伯希和另藏别本一卷,有日本‧羽田亨影印本。这四个残卷的年代,都是十世纪中叶,可见王梵志的作品,在唐末五代年间的流行。由我们现在的推想,他的作品,在当日一定是佛教的副宣传品,而为一般佛徒所必读,因此得同那些佛教经典,一同保存在那作为佛教藏书室的石洞里。自从胡适之氏写《白话文学史》时,替这位诗人大大地表扬一番以后,于是王梵志这个名字,渐为世人所知,同时在初唐诗坛,获得了一个与王绩同等的地位。
[参考资料] 胡适《白话文学史》;入矢义高〈王梵志について〉(《中国文学报》)、〈王梵志诗集考〉(《神田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