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王舍城(梵Raja-gṛha,巴Raja-gaha,藏Rgyal-poḥi khab)


  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音译为罗阅祇、曷罗阇姞利、罗阅揭梨醯等。为佛陀传教中心之一。位于今日比哈省(Behar)巴特那(Patna)县南方的拉遮基尔(Rajgir)。初名矩奢揭罗补罗(上茅宫城),或作山城(Girivṛaja)。相传频毗娑罗王时,王城遭火烧毁,乃将首都移往城北平地,遂有新、旧王舍城之分。
  城内有许多初期佛教的遗迹,如︰佛陀说法的耆阇崛山(gṛdhrakūṭa,或作灵鹫山,即提婆达多蓄意以大石弑佛的地方)、佛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的七叶窟、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又,依《大唐西域记》卷九所载,王舍城附近还有佛陀、伏醉象塔、无忧王石柱、佛舍利塔等佛教遗迹。此外,著名的那烂陀寺,亦位于王舍城北十余里处。
  阿育王时,将摩揭陀国首都迁至波吒厘城(华氏城)。王舍城在失去政治上的重要性后,遂成为巡礼者聚集的佛教圣地。其后佛教衰灭,转为耆那教徒聚集之地,目前山上还存有不少耆那教寺院。又因耆那教第二十世祖诞生于此,王舍城亦被视为耆那教圣地。
  [参考资料] 《佛国记》;《大智度论》卷三;《善见律毗婆沙》卷八;《长阿含经》卷三、卷二十二;《阿阇世王经》;《十二游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