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现观(梵abhisamaya,藏mṅon-par rtogs-pa)


  (一)具云圣谛现观,旧译为正观︰指以无漏慧,亲切、清晰地觉知四圣谛,亦即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1a)︰
  “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此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别。”
  见、缘、事,就是见现观、缘现观、事现观。此中,“见现观”是指无漏慧于诸谛境现见分明;“缘现观”是指无漏慧与其余相应的心心所法共缘四谛境;“事现观”是指此诸能缘及其余俱有的道共戒、生住异灭等不相应法同一事业。据此可知,不相应法唯有事现观,慧除外之其余心心所法,有缘现观、事现观,唯独无漏慧具足三现观。见苦,故有见现观;缘苦,故有缘现观;知苦,故有事现观。其余三谛,唯有事现观。见苦时,断烦恼故,即名断集。见苦时,得择灭故,即名证灭。见苦时,无漏现前故,即名修道。断、证、修即是事业,故名事现观。其余三谛非见,故无见现观。其余三谛非缘,故无缘现观。如是见集灭道时,亦于各自谛具三现观,其余三谛唯有事现观。
  大众部等立顿现观之义,于唯一刹那之心顿现观四谛。说一切有部等立渐现观之说,于十六刹那次第各别现观四谛,若约事现观,而说顿现观,理亦无失。但四谛中行相各别,故约见现观而言,未必即是顿现观。此系于见道苦法智忍等十六心,观谛理极为猛利,故独称之为现观。以此,现观之名不通于修道、无学道及见道以前的加行道、有漏等。
  (二)指以有漏无漏慧,明了观知现前之境︰《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九等六现观之说即是。“六现观”是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等六观。
  (1)思现观︰指思所成之慧。观察诸法时,此用最为猛利,故立为现观。
  (2)信现观︰指缘三宝之世出世间之决定净信。此净信能助现观,令不退转,故立为现观。
  (3)戒现观︰指无漏戒,即道共戒。此能除破戒之罪垢,令观增明,故立为现观。
  (4)现观智谛现观︰指缘非安立谛的根本、后得二智。通见修二道。
  (5)现观边智谛现观︰此系现观智谛现观之后,缘诸安立谛的世出世智。通有漏无漏一切见修二道。
  (6)究竟现观︰指究竟位的尽智、无生智等一切智。
  有关此六现观与真相见道之相摄,《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50c)︰
  “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虽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摄。”
  此外,《显扬圣教论》卷十六有四现观、七现观之说,卷十七有十八现观之说。《阿毗达磨集论》卷七亦列出十种现观。即︰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附一︰印顺《性空学探源》第二章第一节(摘录)
  经中说的知法、现法、入法、正见、正观、如实知……等,都是现观的别名。现观,是一种亲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体验;是一种直觉到的经验,不是意识的分别,不是抽象的说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经验;它是内心深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验。拿个现代名辞来说,就是一种神秘经验。这种直觉的神秘经验,本来为世界各宗教所共有,而且作为他们的理想境界,所追求到达的目的。不过内容与佛法有所不同罢了。他们在狂热的信心中,加上诚恳的宗教行为,或祭祀,或忏悔,或禁食,或修定时,由精神的集中,迫发出一种特殊的经验;在直觉中,或见神,或见鬼,或见上帝,有种种神秘的现象。佛法中的现观,也就是这种直觉经验;如声闻乘的“阿毗昙”,译为对法或现法,大乘的般若无分别智等,都是这类直觉。假使学佛法,专注重在这直觉的现观,每易与外道──其他宗教相混,失却佛法的特质,或不免走上歧途。因为这种没有通过理智的直觉,混入由于信仰及意志集中所产生的幻象,确有其内心的体验,但每不与真相符合。所以这种境界,不都是正确的,而有非常危险性的。得此境界的人,尽管可以发生坚强的自信心,但对身心修养、社会国家,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或者有小利而引起极大的流弊。佛法的现观,与外道的不同,是正觉,在乎特重理智,是通过了理智的思择。佛法中,在未入现观前,必先经过多闻、寻思、伺察、简择种种的阶段;这一切,总名之曰“思择”。思择,是纯理智的观察。在思择中,得到一种正确的概念之后,再在诚信与意志集中之中去审谛观察,以达到现观。所以,佛法的方法,可说是信仰与理智的合一,一般智识与特殊体验的合一。从现观去体验空性之前,必先经过分别智慧的思择,所以《阿含》中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这是佛法修行的要则,绝不容逾越躐等;逾越,就踏上了错误的歧途。
  现观成就的结果,可得到一种离绝一切思惟分别、能知所知平等平等、融然一体的直觉,这是大小经论所共认的。
  ◎附二︰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四章第一节(摘录)
  《摄大乘论》云︰“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讲记》云︰菩萨的现观与声闻的现观,自然有着他的别异,这里就由二者的十一种差别来说明,也就是显明大乘现观的所以大。(一)“所缘差别”︰声闻以小乘教法为所缘,菩萨却“以大乘法为所缘”。(二)“资持差别”︰修福慧的资粮,能生任持的力量,能引发现观入证的功德,叫资持。小乘没有大福大智资粮,不过多少积点厌离世间的善根,作为一种解脱的因缘罢了。菩萨则不然,他是以大福德大智慧二种资粮为资持,才能引发出世现观。(三)“通达差别”︰菩萨现观,不但同小乘一样的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还能通达法无我。(四)“涅槃差别”︰小乘摄受无余涅槃为最终目的,菩萨以摄受无住大涅槃为标的,永远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益众生,这约安住无差别理而说。(五)“地差别”︰依于十地的修行而出离。(六)、(七)“清净差别”︰菩萨不但断烦恼,而且连习气都拔除,因之心得清净。小乘只能断烦恼而不除习气的。同时,菩萨净佛国土,得到土净,这更不是声闻现观所能做到的。(八)“自他得平等心差别”︰菩萨待他人等于待自己,自己想得解脱,就得成熟有情,于是勤修加行,无休息地去化导有情,使自他同得自在。小乘不能通达自他平等一体,只自顾个人的解脱。(九)“生差别”︰小乘虽说也是佛子,但不能算是佛的嫡子,经上称他为“婢子”。菩萨生如来家中,绍隆佛种,才是如来的真子。(十)“受生差别”︰小乘人见佛的变化身,都于母胎中受血肉不净的所依身;菩萨则常于诸佛大集会中,即受用土中,摄受莲花化生。(十一)“由果差别”︰菩萨由于因中修六度万行,果上成满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以及无量的殊胜功德,小乘只能得三明六通而已。所以《法华经》比小乘圣者为挑粪的工人,大乘佛果是个大富尊豪的长者。
  [参考资料] (一)《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三。(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摄大乘论释》卷六;《摄大乘论本》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