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瑜伽经(梵Yoga-sūtra)


  瑜伽派(印度六派哲学之一)的根本经典。由四章一九四经构成。原始编纂者相传是纪元前150年的巴丹阇梨(Patañjali)。
  本书为关于修行方法之系统性著作。分为四章,内容如下︰(1)三昧章︰内述禅定之性质与目的。(2)修持章︰内述达此目的之方法。(3)变化章︰内述神通。(4)独存章︰内述解脱。此书在第三章之末本已完毕,第四章可能系后来加入,因为其中有攻击佛家法相唯识之说。
  《瑜伽经》之主要注释,为毗耶沙(Vyāsa,即“广博仙人”)所作。此人约活跃于纪元后四世纪。此注释在后世又另有甚多疏解之作,较重要者有博阇、婆恰斯巴提密斯拉,与毗笈那比丘(识比丘)等三人之所撰。其中,识比丘对前人所说颇加批评,且有意调和瑜伽与《奥义书》之理论。
  ◎附︰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十章(摘录)
  瑜伽学说最系统的阐述见于钵颠阇梨(Patañjali)所编著的《瑜伽经》(Yoga-sūtra),因此有人认为钵颠阇梨是瑜伽派的创建者。关于钵颠阇梨的生平我们知道的不多。有人认为他是西元前一世纪人,但也有人认为是另外一个人。现行的《瑜伽经》共一九四个简短的经,分四章︰第一为三昧章,中述三昧的性质、类别和目的;第二为方法章,述入定的手段和方法;第三为超自然力章(神通),述修持所获的神通及其种类;第四为独存章,述修持最终获得的目的──解脱。由于这书中曾批判过佛教一切有部的“四论师说”和瑜伽行派的“三界唯心”和“自证分说”,并且援引过耆那教《真理证得经》和数论《金七十论》的观点,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瑜伽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第四章明显地是后人增补的。编纂的年代大约在西元300至500年之间。西元500年左右毗耶娑(广博仙人,Vyāsa)对《瑜伽经》作了注释,《数论经》连同毗耶娑的注释被称为《瑜伽论》(Yoga-śāstra)。《瑜伽论》对于《经》作了比较系统的注解,是公认为权威和古典的著作,这个《论》与数论的关系很密切,自己公开宣称是《数论的解明》(Sāṃkhya-Pravacana),但是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毗耶娑以后又出现了很多评注和复注,其中重要的有九世纪筏遮塞波底‧弥室罗(语主)所写的《真理明晰》(Tattvavaśāradī),十一世纪菩阇提婆(Bhojadeva)对《瑜伽经》所作的注释《菩阇提婆评注》(Bhojavṛtti),但此注对《瑜伽经》的思想并没有重要的发挥。十六世纪吠若那比柯宿(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对毗耶娑注所作的《瑜伽复注》(Yoga-vārtti-ka)以及阐发他自己思想的教科书《瑜伽学说精要》(《摄瑜伽精髓》,Yyogasārasa-ṁgraha)。识比丘是吠檀多一元论的著名理论家,他力图综合吠檀多和数论──瑜伽的哲学,并对筏遮塞波底‧弥室罗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十八世纪那乔吉跋陀(Nāgojībhaṭṭa)再作了《评注》。此外还有大量对《瑜伽经》或《瑜伽论》所作的解释书籍,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