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瑜伽(梵yoga,巴yoga,藏rnal-Ḥbyor)
印度宗教徒修行方法之一。意译“相应”。即依调息等方法而摄心,使与正理等相应之状态。梵语yoga,系源自动词语根yuj(将轭系在马或车上)的名词,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此语古时见用于《梨俱吠陀》中,及奥义书时代,依调息等观行法而观“梵我一如”之理,以与梵合致,与梵结合,此即称为瑜伽。其后佛教亦采用此法,以为总摄修心、修慧之法门。而在佛教各派中,以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国唯识宗较常使用此词。
依《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伽品〉所述,瑜伽即以奢摩多(止)、毗钵舍那(观)为其主体。就中,“奢摩多”以无分别影像为所缘,令心极平等寂静,“毗钵舍那”以有分别影像为所缘,于所知义中周遍观察;又,于见道方面,止观双运,以一切法事边际为所缘而证得之,于修道方面,更进修止观平等,至佛果而以所作成满为所缘,始转得清净法身。此谓以止观为主之一切观行,即称为瑜伽。
《瑜伽师地论释》解释“瑜伽”之词义,谓一切乘之境、行、果等诸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之义,故称为瑜伽。对此,圆测《解深密经疏》卷六立境、行、果、教四种瑜伽之别。此中,(1)境瑜伽︰谓“一切境无颠倒”等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称瑜伽。(2)行瑜伽︰谓一切行更互相顺,称正理,顺正教,趣正果。(3)果瑜伽︰谓一切果更互相顺,合正理,顺正教,称正因。(4)教瑜伽︰谓三乘圣教称正理,顺正行,引正果。
又,《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说“相应”有五义︰(1)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故。(2)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3)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菩提果。(5)与机相应︰谓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此说亦是承袭上述《瑜伽师地论释》之说。
密宗方面,《大日经》等将瑜伽分为“有相”、“无相”二种。“有相瑜伽”,即心专注于有形相的境缘(如本尊身相等),在所观想的形相明白显现于意识中,且恒久专注不散时,即为得定,由此而入“无分别”定境,为成就有相瑜伽。“无相瑜伽”,指观想离言绝相的“心真实”,从而了悟心真实,并定心于心真实上,进入“无相三昧”,此即为成就无相瑜伽。
密宗经论说“有相瑜伽”为进入“无相瑜伽”的门径,以无相瑜伽成就为究竟。《大日经》卷七云(大正18‧54c)︰“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明示有相瑜伽仅系为不能直接接受无相瑜伽的智慧下劣者所设。一般认为成就有相瑜伽,只能得治病、驱魔等下等成就。如能进而成就无相瑜伽,才能生延寿、神通等中等以上的功效。
一行《大日经疏》、宗喀巴《密宗道次第论》等书,皆强调修瑜伽须循序渐进,先修有相瑜伽。俟得成就后,于定心中修观,反观能见、所见,便能悟自性本空,而入无相瑜伽。《大日经》〈无相三昧品〉中亦曾述及无相瑜伽的观心法。
又,密教亦盛说“三密瑜伽相应”,谓所作皆与三昧相应,一切皆顺正理。《大日经疏》卷三云(大正39‧613c)︰
“阿阇黎以于瑜伽得决定故,随有所作,皆与三昧相应。如献花时,即与花三昧相应,此中本尊明了现前,若奉香灯、涂香、阏伽水等时,亦与香三昧乃至香水三昧相应,一一本尊亦随事现前。如是一一缘中,皆是入法界门,皆见善知识。旋转运用皆与理相应,不复临事稽留方始作观。当知是人堪作秘密阿阇黎也。究习瑜伽者,谓善修相应法也。谓于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一一通达,皆与正理相应,名善修瑜伽。又于息灾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灾。于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灾增益。随彼彼相应之法,皆能善分别之,名善修瑜伽。”
此外,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此种观行方法,称为瑜伽行。修行瑜伽观行者之修行阶位,称为瑜伽师地。密教以三密瑜伽为宗,故总称为瑜伽教。
◎附︰印顺〈略说罽宾区的瑜伽师〉(摘录自《妙云集》下编{3})
瑜伽师与罽宾
瑜伽师,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专以礼拜、唱念为修行。他们除学经(论)持律而外,主要是对人广行教化,对自“精勤禅思”。禅思(含得止与观)为从身心的修持中,实现特殊体验所必要的。凡修持而得止观相应,心境或理智相契应的,即名为瑜伽;瑜伽即相应的意思。瑜伽虽为佛弟子所必修的,然由于根性、好乐、着重的不同,古代即有经师、律师、论师、瑜伽师的分科教授,即有专修瑜伽的瑜伽师。但是,经师们并非不修禅观,瑜伽师并非不学经论,这不过各有专重而已。(中略)
瑜伽师
阿毗达磨为论师派,譬喻为经师派。当譬喻瑜伽师,从禅出教而完成经部的宗义时,专修禅观的瑜伽师──禅师派,还是持行于罽宾山区。其中比较保守(?)的一派,西元四世纪中,盛行于罽宾,由觉贤于408年顷传来中国,这与罗什所传的譬喻系禅法不同。依慧远、慧观的经序说︰觉贤所受学的,有顿渐二禅。渐禅,是罽宾旧有的,远宗僧伽罗叉,到不若密多罗(又作富若密罗)而大成。经富若密罗、佛陀斯那,而传与觉贤。顿禅,由昙摩(多)罗从天竺(南印或中印)传来罽宾,经婆陀罗而传与佛陀斯那。昙摩罗又从佛陀斯那受渐禅,彼此成相互承学的关系。然觉贤所传于中国的二道、二甘露门、四义,实为罽宾旧有的渐禅。多用婆沙论义,与婆沙论所说的“修定者”相合。觉贤所传的禅经,梵语“庾伽遮罗浮弥”,也即是瑜伽行地。这虽是保守于声闻佛教的立场,而修法与秘密瑜伽者多有类似处。如此一法门,名“具足清净法场”,即“圆满清净法曼陀罗”的旧译。所修的二甘露道四分,都分为方便道与胜道而修,也与秘密瑜伽者分为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相合。经中所有术语、修相,多有与秘密瑜伽相同的。慧远说︰达摩多罗与佛大先,“搜集经要,劝发大乘”。罽宾的瑜伽者,在急遽地大乘化与秘密化之中。
大乘瑜伽师
另一派,于西元三、四世纪间,从经部譬喻的瑜伽师中分化出来──“一分经为量者”(《成业论》),折衷于阿毗达磨与譬喻经学,接受大乘空义及真常不空的唯心大乘,发展为回小归大的大乘瑜伽师,无著为重要的传宏者。等到从禅出教,集出《瑜伽师地论》等,后学者也就化成法相唯识学,偏于义理的精究了。推溯大乘瑜伽的渊源,可得二人,即离婆多与弥勒。
大乘瑜伽论,本为瑜伽师从瑜伽观行中心扩大组织而成。《瑜伽论》的禅观,总相为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是颉隶伐多传出的瑜伽纲目。如《瑜伽论》(卷二十六)说︰“曾闻佛告长老颉隶伐多︰诸有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于所缘安住其心,或乐净行,或乐善巧,或乐令心解脱诸漏︰于相称缘安住其心,于相似缘安住其心,于缘无倒安住其心,能于其中不舍静虑。”《瑜伽论》,与《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都不出乎这一瑜伽纲目。“曾闻”,是传说如此,并非──展转传来的──《阿含经》所有。颉隶伐多,或译离婆多、离越、离曰等,是著名的禅师。《增一阿含经》初,赞说四众弟子各各第一时说︰“坐禅入定,心不颠倒,离曰比丘是。”“树下坐禅,意不移转,所谓狐疑离曰。”《分别功德论》(中)说︰有两位离曰︰一名禅离曰,一名疑离曰。禅离曰(即离婆多),舍卫国六年树下坐禅,不觉树的生与枯;受波斯匿王请六年,不知主人的名字,这是怎样的专精禅思!《增一阿含经》〈头陀品〉,说离越在祇洹寺,六年不动,坐禅第一。《中阿含》〈发起牛角林经〉,佛赞他“常乐坐禅”。然而这样的大禅师,古典的《杂阿含经》,没有说到,这似乎即是七百结集中的上座离婆多。
疑离越,见于律典。《十诵律》说︰他见石蜜和□而不吃石蜜(卷二十六);见晒钵有津腻出来,而疑犯宿食(卷三十七);见羹中有生豆而不敢再吃(卷三十八)。关于饮食方面,非常的拘谨多疑。有部的《杂事》(卷五),也说“疑颉离伐底”,不敢吃豆羹。《五分律》也有不吃石蜜事;说他到极冷的陀婆国,不敢穿屣,因而冻坏了脚趾(卷二十一)。《毗婆沙论》(卷一八一)也说︰“卧具喜足,如颉戾伐多。”这是生活刻苦,持戒谨严,拘守多疑的大德。
依《分别功德论》说︰禅离越与疑离越,都有树下坐禅,六年不动的传说。也许本是一人,经律两记而传说为二人。从古代的传记中看,离婆多与罽宾,有着特别因缘。罽宾有离越寺(《智度论》卷九、《大庄严经论》卷十五),是有名的贤圣住处。有人“为离越作小居处”(旧《杂譬喻经》上)。传说“罽宾有离越阿罗汉”(《杂宝藏经》卷二),疑离越也曾到过大风雪的陀婆国。离婆多在北方的罽宾,为一极有名的传说人物。瑜伽观行,即由离婆多所传,应与此人有关。如解说为离越寺所传的瑜伽行,也许更为恰当。然而,这还是远源的声闻瑜伽。
弥勒,被称为瑜伽论主。无著从兜率天的当来补处弥勒菩萨处,得到大乘的瑜伽,为从来一致的传说。《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也是佛为慈氏(弥勒)说的。这到底是否历史的事实?这可以从三方面说︰
(1)《中阿含经》,释尊授弥勒菩萨记,为佛教界众所周知的释迦会上菩萨(然或者以为,这实是七百结集中的大德)。佛灭五百年而大行的大乘,当然会与弥勒有关。《毗婆沙论》(卷一五一)即有这样的传说︰“佛于一时,与慈氏菩萨论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北印度,对于弥勒的信仰极深,传说末阐提(或诃利难陀)于陀历建弥勒像。大乘瑜伽者,推尊为从弥勒而来,可作为佛教传说中的事实。
(2)从瑜伽师(禅师)的传授说,罽宾确还有弥勒菩萨。弥勒,为姓;姓弥勒的大乘行者,都可以称为弥勒菩萨的。《大智度论》(卷七十八)说︰“罽宾国弥帝□ 力利菩萨,手网缦。”在《智度论》传译以先,道安即从罽宾的学者,得来传说。如〈婆须密集序〉说︰“弥妒路,弥妒路刀利,及僧伽罗刹,适彼(兜率)天宫。斯二三子者,皆次补处人也。”序说的弥妒路,即共信的兜率天的弥勒。弥妒路刀利,无疑的即是《智论》的弥帝□ 力利。考《萨婆多师资记目录》(《出三藏记》卷十二),在旧记五十三人中,二十三师为弥帝利尸利;齐公寺所传中,地位相当的,有沙帝贝尸利。沙为弥字草书的误写;贝为丽字的残脱。所以这位弥帝丽尸利禅师,即《智论》的弥帝□ 力利,道安序的弥妒路刀利。力与刀,都是尸的误写。这位罽宾大禅师──菩萨,应名弥帝□尸利,即慈吉祥。罗什在长安时,有婆罗门传说︰鸠摩罗陀自以为“弥帝戾以后,罕有其比”(《中论疏》卷一);弥帝戾,也即是这位菩萨瑜伽师。依《萨婆多师资记》,为马鸣以后,龙树以前的禅师。这位可略称为弥帝戾菩萨的瑜伽师,传说如此普遍,又为经部譬喻师日渐大成期的大德,可能与大乘瑜伽的弥勒有关。
(3)上升兜率问弥勒,在无著的心境中,应该是禅观修验的事实。在西元四、五世纪,上升兜率见弥勒,在罽宾是极为普遍的。如《梁高僧传》说︰佛陀跋陀罗,“暂至兜率,致敬弥勒”(卷二)。又罗汉比丘,“为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卷三)。法显所得的传说︰陀历国“昔有罗汉,以神足力,将一巧匠上兜率天,观弥勒菩萨(佛灭三百余年)”(《法显传》)。汉译《惟曰杂难经》说︰世友难罗汉经,罗汉上升兜率问弥勒。这可见,无著的上升见弥勒,并不太离奇。至于说︰无著请弥勒下阿瑜陀国,为无著说《十七地论》。这在晚期的秘密瑜伽行中,悉地成就,本尊现身说法,也是众所公认的修验的事实。从无著、世亲学系的传说中,对于弥勒的教授瑜伽论,是一致无疑的。这三者,可能并不矛盾。兜率天有弥勒菩萨的敬仰;罽宾有大瑜伽师弥勒尸利的教授;在传说中合化,加深了弥勒瑜伽行的仰信。属于北方佛教的大乘圣典,关于缘起与瑜伽的,都传佛为弥勒说,这应该是有历史内容的(般若经到北方,后分也有弥勒论法)。生长于罽宾的无著,专修弥勒瑜伽(大乘唯识无境的空观),得到面见弥勒,咨决深义的证验。《瑜伽论》即在这一连串的弥勒中得来。
秘密瑜伽师
秘密瑜伽,可说是咒师派的瑜伽行,这不但是北印的。然罽宾区的乌仗那︰“禁咒为艺业”(《西域记》卷三)。多氏《佛教史》(二十二,二)说︰僧护(罗侯跋陀罗的再传弟子,约与世亲同时)以前,秘密法都还是秘密流传,乌仗那人每有修得持明的。咒师与乌仗那的关系,是应该重视的。在秘密瑜伽的隆盛中,罽宾瑜伽师也是极重要的。如善无畏是乌仗那人。传说为即是龙智(罗侯跋陀罗的再传)的达磨□多,玄奘即与他相见于健陀罗东面的磔迦。健陀罗(应为乌仗那,出《大日经供养法》)、勃律,相传为密典传来的故乡。无上瑜伽的时轮金刚,所传的香跋拉国,实即是健陀罗北方的商弥王国。无上瑜伽的双身法,据隋‧阇那崛多所译的《大威德陀罗尼经》,北方已有流行,但还被评为“此是因缘,灭正法教”(与大族王罽宾灭法有关)。罽宾瑜伽师的密咒化,为瑜伽师末后的一着。
罽宾的瑜伽师,次第发展,是论师、经师、禅师的次第代兴;是由小而大,由显而密;从净持律仪,心物平等,向唯心的、神秘的,欲乐为道而迈进。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瑜伽伦记》卷一(上);《六门教授习定论》;《玄应音义》卷二十二;《大日经疏》卷二;《圆觉经大疏钞》卷七(上);《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山崎泰广《密教暝想法──密教ヨ一ガ‧阿字观》;Stcherbatsky着‧金冈秀友译《大乘佛教概论》;Edited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 Moore《A Source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