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瑞大光塔(Shwedagon Pagoda)


  缅甸最大黄金佛塔。又名瑞德宫佛塔、仰光大金塔、大金瓦寺。位于仰光北部提恩哥达雅山上,高约一一三公尺,全塔覆盖金箔,宏伟富丽,为缅甸式的,与印度的佛塔略有不同,主要分基坛、塔身、相轮(宝冠)三部份。基坛由八面等边梯形组成,周长四百多公尺;塔身作钟形覆钵,顶部相轮,镶嵌无数宝石,绚烂夺目。整座大塔呈优美的圆弧造形,各部份明确而不分离。
  此塔确实的创建年代不详,但依境内“丹玛瑞地王石碑”所述,可知十四世纪后半佛塔已经存在。至于最早的起源,传说是二千五百年前,蒙族两位从商兄弟所建。据史料记载,兄弟二人于释尊成道之初,蒙其教化,后获赠八根头发;回国后,依诸天指示,于现今佛塔所在地建塔奉祀。其后,历代国王累有增建。1362年,白古王朝的频耶宇王(Binnyau)将佛塔由原来的九公尺增建至二十多公尺。十五世纪后半,信修浮(Shinsawbu)女王以九十磅的黄金涂刷塔顶,并于周围修建露台,大略完成现在的雏形。十八世纪,贡榜王朝的孟驳王(Hsinbyushin)除扩建外,也献出等身量的黄金涂刷塔顶,更以宝石装饰塔顶的金轮。现今的相轮乃1871年,敏东王(Mindon)所献,饰有数以千计的钻石及各色宝石。
  寺塔主要建于依山丘开凿的两段矩形平台上,上段平台高五十公尺,宽二百多公尺,进深二七0公尺,四边中央各设有参道通下段平台。参道上覆有华丽的屋盖,内部横梁及板壁均彩绘佛传、佛弟子传及恶魔等壁画;下段参道口两侧则安置九公尺高的石狮一对。中央大塔周围,佛殿、小佛塔、高柱(tagundaing)等鳞次栉比。就中,四佛殿位大塔基部四方,殿内均供奉巨型的镀金坐佛,以及数百尊木雕、石雕小佛像,造型庄严优雅。高柱主要悬挂祈愿文的风幡。另外,塔西北隅有一巨型梵钟,重四十二吨,乃1778年洗甫兴王(Thar-awaddy)所捐献。据称第二次缅英战役时,英人视为战利品有意将它运走,途中,因沉入河底而作罢。
  二次大战期间,即1943年二月,寺塔一度遭战火破坏。现今仍为缅甸佛教徒的信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