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生天


  即生于天界。印度自古即有生天的思想,认为现世积善业、福德,死后即能生于天界乐土。据《梨俱吠陀》的说法,人死则肉体趋于毁灭,但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前往死王阎摩(Yama)支配的天界乐土。此一乐土是充满光明、歌舞、音乐的理想境界。为生于此天界乐土,生前必须祭神或对婆罗门行布施,并须持守各种誓戒(vrata)、实践苦行(tapas)。而战死于沙场的勇士,也可生于天上的乐土。《梵书》文献中的说法也与《梨俱吠陀》相同,但认为天界的福乐并非永恒,在天界也有再死的现象。为避免再次死亡,必须举行特别的祭祀,并修各种善行。
  又,胜论学派主张如依循吠陀的规定而行,则死后得以生天(abhyudaya),但仍未能脱离轮回(解脱)。因此,必须研究六句义及实践瑜伽,以达解脱之境。
  佛教采取印度的因果业报说,而说施论(dāna-kathā)、戒论(sīla-kathā)、生天论(sagga-kathā)三论。世尊为引导完全不知佛法者信仰佛教,说应对修行者或穷困者行布施,以及持守不杀、不盗、不淫等戒,积福德,则得死后必生于天国的果报。其次,于阐明诸种欲望之恶、离欲之功德后,说四谛、八正道之教。此称次第说法。生天论则为引导众生信仰佛教的初步教法,与所谓作恶则堕地狱之教同属方便说。
  另外,部派佛教之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等四种圣者,其中一来是一度生于天界,但因烦恼未尽而须再回到人间一次之圣者。大乘佛教则强调成佛说较生天论更为殊胜、透彻。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卷五〈典尊经〉、卷七〈弊宿经〉、卷十一〈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卷四十二、卷四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卷二〈往生品〉、卷十〈法施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法华经》卷三;《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