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生死即涅槃
指生死与涅槃相即不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特质。谓迷界的生死与悟境的涅槃并无差别,究竟同一。亦即就佛智而言,迷界众生的生死即是不生不灭清净的涅槃境地,并非指生死之当体之外另有一独特的涅槃领域。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云(大正16‧597a)︰“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大乘庄严经论》卷二〈真实品〉谓(大正31‧599a)︰“生死、涅槃无有二,乃至无有少异,何以故?无我平等故。若人善住无我而修善业,则生死便尽而得涅槃。”
由此可知,了达诸法,住于无我,不取不舍,则可得生死即涅槃之境地。
陈译《摄大乘论》卷下云(大正31‧129b)︰“生死即涅槃,二无此彼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亦属此意。《摄大乘论释》卷十三解释说,不净品名为生死,净品名为涅槃,若得无分别智,则知生死、涅槃俱无所有,此彼无异。
◎附︰吕澄〈佛法与世间〉(摘录)
今讲此题,意在正确说明此两者间之关系。此题似乎常而实复杂,因不能专尚理论,须兼顾事实,又佛家所谈理论,表面上颇纷歧异趣也。兹就本人依据大乘佛法立场作基本看法,分三层说。先说佛法对于世间之解释;次说佛法在世间之运用,即如何应世;最后阐明其根据之所在。
初说佛法之解释世间,凡有三类,即行、有情、器三世间。总之,不外乎全体有情生存之一切。至世间之意义,应分就自相与实相而谈。自相即世之所以为世者,世间之自相只是言说之构想,染相之取相,业惑之系缚而已(此三层乃与三解脱门对立,非同泛泛)。以故佛法断言其不实在,而谓之为苦。但自相者其表,按其实在,即就实相言,则世间自性本寂,虽名言构想而实际离想(此谓不以想为自性,想应可离,故曰离也)。虽染相取相,而实际离取;虽业惑系缚,而实际离系。由其构想取相系缚,而谓之为苦。又以其自性离想、离取、离系,而状之曰寂。大乘佛法即立足在此性寂上。盖必先明实相,而后有自相之意义。以术语解,自相犹俗谛,实相犹真谛,二谛原是一谛,并非相对。以俗之云谛,并非将就世间,乃以真谛为批判之依据。若无离想、离取、离系之实相为据,又乌知世间自相是苦之何所指耶?故依大乘说,必以实相为主(后来中观家说二谛,误落到对待上,实是大错)。从龙树以来,谈此问题莫不强调“世间与涅槃平等”之义。龙树在其最要著作《中论》中谈及涅槃,说︰“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反之,“涅槃与世间,亦无少分别”。即明白标此宗旨。《中论》又释两者无别之所以,曰︰“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此义不可揣摩文字以作本质分量上相等之解,应依《大智度论》“世间之真际,即是涅槃际”之义解之。此非世间真际外别有涅槃两者相等也。但依《智论》著名之喻“破壁成空,空不离壁”而谈,于世间履践实际即是涅槃,且即从实际意义而说世间性寂。此乃佛法对世间加以肯定处,有情之生存事实固不能一笔抹煞也。在大乘根本经典《法华经》开卷〈譬喻品〉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说,意使众生知苦,似乎否定世间矣;但后分〈如来寿量品〉即说︰“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无退无出,亦无住世及涅槃者。”以此为据,而后“种种说法,佛事未曾暂废”。由此经先后并提世间自相与实相,可知二者原来相贯也。佛法对世间之解释如是。
次说佛法如何应世,即于世间起何功用,此可以“出世”二字表之。出字须善为之解,此非去此之彼,有如常识空间上之意义,但是远离之谓。远离亦非弃绝,乃俱而不染,即相涉而又不相应也。小品《宝积》说佛法如淤泥中莲华,使在清水或虚空中必不能出生,此正以其出于淤泥乃见其远离,若居身九霄云外,虽一尘不染,又何足道?故相涉而不相应方真是不染。如何与世相涉也?必行世乃得与世相涉,犹莲之植根淤泥,乃有所吸收滋养也。《华严》末后〈离世间品〉即说︰“心净如虚空,永离一切有,行于世间事,其心无所依,究竟白净行,亦令众生然。”于此可见佛法之应世乃在起出世之用。一切有情生存于世,只是沉沦流转,佛法则循世间实相从世间兴起,有所趋向直注彼岸。此“彼岸”二字又不可依常识作水流两边相对之解。《涅槃经》说涅槃是彼岸,然无此岸,盖只示其趋向耳,随波逐流永无归宿即此岸,能乘风破浪有所趋向即到彼岸,此说彼岸之意义也。佛法之应世,依前说世间有自相之苦义,即不应染;有实相之寂义,即应相涉,此其践行之据也。于此可见佛法首着,亦不外指示有情生存之无倒趋向而已。所谓有情如以人为例,此即关系人生问题,于此佛法亦即解决人生,并不在人生问题以外,亦非于人生但提出生死问题已也(谈出世义先应知此,果能出世,自然使世变质,所谓转依,其说另详)。小乘人不知世间系全体有情共相维系,漫欲独自摆脱,以为超出,安有此事?故佛说其解脱为暂息化城也。若以化城为究竟,更欲于此安立兴起悲愿重行入世之谈,则益无据矣!
最后阐明其根据。佛法以此施设其教,自然出于佛之大智大觉,但此犹属片面的,其切实根据仍在有情本身,即不悖乎有情心性之一点。此应从有情生存事实上看其心性如何。平常对有情之生死,但知作十二有支解。此虽重要,但佛在另一方面又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其义更要(据南传《增一阿含经》,佛尝以一法概说世间,即谓众生皆依食住。又《集异门足论》首举一法,亦即有情皆依食住。可见此义之要)。十二有支只解得生死相续,如知有情依食而住,食即有所资取、希求,则生活可有开展,向善之义乃显著矣。食分段、触、思、识四类,先有资长,次求安适,进而希望,而把握充实,莫非食也。一切有情依此四食而后生活可有开展、向上,佛法施设根据于有情生存事实云者,即着眼于此。因众生由食住,进而有常、乐、我、净之要求,更进而有自在解脱之要求,此即有情生存之向善意欲也(大乘入道,于三类缘起中特以受用缘起为转枢;十八空观始于内外空,而慈氏解之为能食所食空;菩萨地上十王大业,于佛三身中唯受用身之是修,而唐人译之为食身。食之于道关系可见)。此意欲以遍行之“思”为主,而与别境之“欲”相结合,不属于根本烦恼之“贪欲”。然在不得其道时,即成为四倒。佛法利益有情,即根据其向善意欲而引导之,示以无倒之常、乐、我、净四德,非但取消四倒而已。然于此四德如真认识,真泯合于实际,亦即自然超过相对看法,不执以为常、乐、我、净,而行其所无事。故佛法非引导众生使陷于幻灭也,乃先导之以不颠倒,而究竟于超乎四德,以泯合于实际也。此义仍可例于《法华》,〈方便品〉云︰“又诸大圣等,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即表示佛法施设所据在于有情之心欲。又〈譬喻品〉说长者之使诸子离于火宅,乃以羊、鹿、牛车引之,三车以喻三乘,其合喻处即谓三乘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此三乘,以无漏根力等自娱,便得无量安隐快乐。佛法以此感动众生,自必众生原有此欲,要求自在,乃能投其所好,引之远离,此为佛法施设之根据,即一切有情生存向善之内在希求也(此即是善法欲)。于此可见佛法非破坏世间,乃真正安立世间。《般若》二分〈佛母品〉谓佛于众生有恩如母,即在能示世间相,其所示者非破坏世间、无常、苦等相,乃示之以世间寂灭相,无生灭、增减、染净、来去相,乃至空相、无相相、无愿相,此即佛对众生之大恩。唯龙树释此,谓佛法中有处单说世间无常相者,为小乘说法(小亦不以此为究竟,应由无常进而说空)。大乘则不然,开始即直接示以实相空,循此实相,众生存在乃能有无倒趋向,直注彼岸,此佛所以于众生有大恩也。故佛法施设根据有情生存向善之意欲,非破坏世间,而正从实际安立世间也(《智论》说但破于世间执常、无常,不破世间,此即佛家“破想不破法”之通义也)。《法华经》云︰“我虽说涅槃,亦非是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法究竟亦只如是说此义而已,上来诸解又岂自作主张妄为之辩哉!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十九;昙鸾《往生论注》卷下;《四教义》卷六;《摩诃止观》卷一(上);《六十颂如理论》;《般若灯论释》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