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界内‧界外


  界内和界外的并称。这是我国古代佛学思想家,依据众生修行境界之高低,对众生所存在之世界所作的分类。其中,欲、色、无色三界之内,称为界内;在三界之外,称为界外。譬如《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所说的“三界朽故火宅”相当于界内,“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相当于界外。又,《大智度论》卷九十三云(大正25‧714a)︰“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至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同书卷三十八又云(大正25‧340a)︰“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无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无色界,诸大菩萨福德清净业因缘故,别得清净世界出于三界。”《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云(大正30‧736c)︰“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陈译《摄大乘论》卷下、《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天亲《往生论》《佛地经论》卷一等皆有所说。是等皆说三界之外别存清净世界。此等清净世界,又称界外土。
  净影慧远说净土有事净、相净、真净三种分别。就中,事净、相净二者为界内之土;真净为界外。天台智将净土分类成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寂光四土,认为前一种是界内的净土,后三种为界外的净土。
  盖三界为苦集二谛之所摄,即火宅之迷界。佛的说法原本在于令众生脱离迷界,入涅槃。然而大乘佛典认为阿罗汉等所得的涅槃并非真的灭度,以为彼等虽已免三界的分段生死,但未能免去界外的变易生死,必须更回心修菩萨道,因此说佛教有界内界外教义之别。其中,分段、变易二生死之说出自《胜鬘经》。该经〈一乘章〉说,由于分段生死,故说阿罗汉等不受后有,又说变易生死是指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的意生身。关于此二种生死,吉藏《胜鬘宝窟》卷中(末)云(大正37‧54a)︰
  “生死有二种︰(一)有为生死,(二)无为生死。分段是有为生死,变易是无为生死。变易对界内名无为,实是有为。今且尔。感有为生死业名为有漏,对此有漏故,感界外生死者为无漏,而体实是有漏。”
  此即说变易生死其体有漏,因此必须免除之。
  天台、华严等认为佛经中唯说分段生死之出离法者,只不过是方便权教,可称之为界内三乘教;而揭示变易生死之法者,称为界外一乘教,华严及法华即为界外法门。就中,天台家以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前二教为界内,后二教为界外。前二教中,藏教主要是说色心诸法之事相差别,因此称之为界内事教,通教谈因缘即空之理,所以称之为界内理教。而受此事理之教者,称为界内之人,或界内之机,唯破见思惑及尘沙惑的一分,虽说证涅槃,但尚有无明烦恼,故生方便土,听《法华》,进而成为界外之人。又,别、圆二教虽是同称为界外之教,但其中别教诠恒河沙无量事,故名之为界外事教,圆教说圆满融即之理,故名之为界外理教。禀此事理之教者,称为界外之人,或界外之机。在三惑之中,见思惑是纯界内的惑,无明惑是纯界外的惑,尘沙惑则兼通内外。四土之中,断尽界内见思惑者生方便有余土,断界外无明惑之一分以上者生实报土,三惑总尽者生寂光土。
  [参考资料] 《法华经玄义》卷五(上)、卷六(下);《四教义》卷十一;《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华严五教章》卷一;《释净土群疑论》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