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界系


  指系缚于欲、色、无色三界之法。大小二乘所说不同。
  (1)小乘所说︰《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二云(大正27‧271c)︰“系在欲,故名欲界系;系在色,故名色界系;系在无色,故名无色界系。如牛马等系在柱或在于栓,名柱等系。”《俱舍论》卷八亦云(大正29‧41c)︰“若法(中略)随增三界贪者,是三界系。”《俱舍论》谓欲界所系者具足十八界,而色界是离段食之欲者所生之处,所系者缺香味二境与鼻舌二识,唯有十四界;无色界因离色欲,且无所依所缘,故所系者仅有意根、法境与意识。此外,如依二十二根之所系加以分别,欲界系除三无漏根外,有十九根;色界系除三无漏根与男女忧苦四根外,有十五根;无色界系在十五根之中又除五色根和喜乐根,仅有八根。
  (2)大乘所说︰唯识家认为系缚三界九地之法者,乃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烦恼。如分别诸识的界系,则鼻舌二识唯在欲界,不通于色、无色二界;眼耳身三识在欲界与初禅,二禅以上则无,故二禅以上唯有六、七、八三识。无色界由于无色法,故在第八识三种境中唯缘种子而已。另外,若就三性之心加以区别,则欲界系有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四心;色无色界系有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三心。
  [参考资料] 《显扬圣教论》卷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卷三、卷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卷三、卷八、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四;《大乘义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