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界(梵dhātu,巴dhātu)


  音译驮都。具有层、根基、成分、要素、领域、种族、分界诸义。在印度及中国汉族佛教界,此语之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
  (1)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的构成要素之种类者。如“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六界”︰地、水、火、风、空、识。
  (2)用以表示领域(或境界)者。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3)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识学、华严学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
  (4)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为避尘俗干扰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结界”。
  在西藏,dhātu一语也有三种译语,即
  (1)khams,用于四大界、十八界,以表现本质、要素之义。
  (2)rigs,用于阿赖耶识思想或如来藏思想,以表示性、种子、因之义。
  (3)dbyiṅs,用于金刚界、不可思议界,表示领域、场所之义。例如法界(dharma-dhātu)译为藏语时,若是“法之本质”之义则译为chos-kyi khams,“生法之因”之义则译为chos-kyi rigs,“法之世界”之义则译为chos-kyi dbyiṅs。
  又,梵语ismā或viṣaya也均译为界,但ismā为领域,viṣaya则为根识之对象。
  ◎附一︰印顺《佛法概论》第四章第一节(摘录)
  界有“特性”的意义,古译为“持”,即一般说的“自相不失”。由于特性与特性的共同,此界又被转释为“通性”。如水有水的特性,火有火的特性,即分为水界、火界。此水与彼水的特性相同,所以水界即等于水类的别名。此六界,无论为通性,为特性,都是构成有情自体的因素,一切有情所不可缺的,所以界又被解说为“因性”。
  ◎附二︰和辻哲郎《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第一章(摘录)
  界(dhātu,region),如同字义所显示,它意味着一个领域;凡是时间性的存在,无论是身体或木石,只要具有坚性就属于地界;只要具有湿性、暖性、动性就分别属于水、火、风界。从“界”经常用来代替“大”来看,“大”是表示普遍性的。坚性等是时间性的存在的个个物体的状态,它本身是非时间性的普遍者。这种普遍者与被认为是时间性的存在的物质要素必须严密地加以区别。若是如此,所谓四大,是将感觉的直观的一切分成四个领域,依据四大的注释,可知不应将“色”释为物质性的要素。总而言之,它不含有具有自然科学意味的“物质”的意思。
  ◎附三︰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二节(摘录)
  如来界(tathāgata-dhātu),是如来与界的结合词。在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说成立以前,“初期大乘”经中,已有“如来界”一词;而“原始佛教”中,“界”是极重要的术语。在佛法的发展中,界是怎样的成立如来界,又进而与如来藏合流呢?这是非常有意义而值得探究的!在原始结集中,界与界相应而组成一类──“界相应”(dhātu-sampra-yukta)。“界相应”中,十八界、七界、六界等,数量是很多的。《中阿含经》有《多界经》,共立六十二界,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āḥ)所传的。南传《中部》立四十一界,是铜鍱部(Tamraśāṭīyāḥ)所传的。赵宋‧法贤的异译本,名《四品法门经》,立五十六界。在早期的经典中,界是重于“多界”──种种界的。如《杂阿含经》说︰“当知诸界,其数无量”,界是无量无数的。界的重要意义,(1)“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如善心与善界俱,不善心与不善界俱;如善行者与善行者共俱,恶行者与恶行者共俱。众生与界和合,如“胶漆得其素,火得风炽然,珂乳则同色;众生与界俱,相似共和合,增长亦复然”。界不是现行心,也不是众生,而是与(心)众生相对应、相和合,而助增势力的。(2)“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等,界是十八界。言说、见、想、思、欲、愿、士夫、所作、施设、建立、部分、显示、受生,这都是缘(根、境、识)界而生起的。(3)众生生死流转,都缘界而起;出离方面,解脱界──“断界、无欲界、灭界”,是修止观而得的。光界……灭界──七界,是正受(三摩跋提)所得的。从上来所说,界的含义,是相当复杂的!《瑜伽论》说︰“因义、……本性义,……是界义”。界(dhatu),从d ha而来,有“根基”、“成素”的意义。构成事物的元素,对成果说,是“因义”;约自体说,是“不失自性”的本质、质素(性)。界是种种不同的,所以《俱舍论》说︰“有说︰界声表种类义。”如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立为“地界”、“水界”。对他,是不同的别类(别性);对同一性的,是共同的通类(通性)。不过遍通一切的大通性(界),在原始的教典中,似乎还没有说到。界有“性”义,“类”义,“因”义,但因是依止因,如“无明缘行”,“根境识缘触”,与后代的种子因不合。
  [参考资料] 《胜鬘经》;《宝性论》;《佛性论》;《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中边分别论》卷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俱舍论光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