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白居易(772~846)


  唐代中期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其先为太原(山西)人,后迁居下邽(陕西)。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任左拾遗及左善赞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穆宗长庆(821~824)初年,任杭州刺史。敬宗宝历(825~826)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武宗会昌六年病殁,享年七十五。被追封尚书右仆射。遗编有《白氏文集》七十五卷(现存本为七十一卷)、《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
  白氏精通诗文,代表作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千余年来传诵不绝。综观其一生,正如其晚年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铭〉所载︰“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生前多与禅者相往来,从受净戒,曾参谒兴善惟宽、鸟窠道林诸僧。又重修洛阳香山寺,与洛阳佛光寺如满结香火社以修佛事。并发愿往生净土。 
  ◎附︰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与生活态度〉(摘录)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同时又是一位佛教信徒。他从青年时期起,即礼佛、敬僧、读经、参禅。到了晚年,更“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唯是名衔人不会,毗耶长者白尚书”,竟栖心佛门为居士。但如果仔细考察他与佛教的联系,一方面可以看到佛教对于他的世界观与创作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发现他对佛学的态度与理解有不少矛盾之处,促使他形成一种独特的思想生活作风,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他对佛教的这种态度,在此后的中国文人中还有相当大的典型性。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
  学术界论及白居易与佛教的联系,一般认为在他的早年佛道思想仅“偶一浮现”,影响严重是到贬江州以后的生活后期,并认为这是他的人生态度由兼济转向独善,由积极转向消极的表现。这种看法看起来合乎情理,但并不合乎历史实际。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六六;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