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白衣派(梵śvetāmbara)
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据传,耆那教教祖尼乾陀若提子(一说其为耆那教第二十四祖)殁后二百余年,该教分裂为二,一即主张僧尼可著白衣的白衣派,另一为主张裸形的空衣派(又称裸形派)。佛教称白衣派为“白衣外道”。
据白衣派所传,于孔雀(Maurya)王朝旃陀罗笈多王时代,比哈一地发生大饥馑,长达十四年之久。耆那教徒有一部分以巴德拉巴夫(Bhadrabāhu)为首,移居南印度的迈索尔,其他教徒则跟随巴德拉巴夫的弟子斯多拉巴多拉留在比哈。其后,留在原地的耆那教徒允许一般僧尼穿著白衣,而移居他地者则遵行僧团原有的裸形规定,且严格修行,因此而分裂为白衣与空衣两派。
两派相异之处,主要在实践上。所依的圣典虽亦有异,但其教理内容大致相同。《大智度论》卷六十八以求乐与苦行区别两派,认为白衣求乐,故多蓄种种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以有、空论二派之异,说白衣执著「有”。《大唐西域记》卷三僧诃补罗国条中,记述白衣外道之本师布教,谓(大正51‧885c)︰“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宁息。(中略)威仪律行颇同僧法,唯留少发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为异。”
现在,白衣派被分成在寺院礼拜尊像的Dehrāvāsī派,与不行礼拜尊像的Sthānakvāsī派。
◎附︰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第七章〈耆那〉(摘录)
(耆那教之)第八次分裂,才分为白衣派和裸体派。两派的分歧据耆那教经典记载归纳起来有十四点,其中重要的是,白衣派主张︰
(1)一位觉者(成道者)需要进食和排泄。
(2)妇女和男子一样能获得拯救。
(3)低种姓的首陀罗也和高种姓一样能得到拯救。
(4)不抛弃衣服一个人也能得到拯救。
(5)世俗家庭的主人同样能获得拯救。
(6)允许礼拜穿衣和修饰的祖师偶像。
(7)出家人允许拥有十四种生活必需品。
(8)第十九祖摩利那陀是一位妇女。
(9)原始圣典“十二支”中的“十一支”一直存在,为真传。
(10)允许出家人向首陀罗乞食。
(11)大雄出家前已经结婚并生有一女。
对以上白衣派的信仰,裸体派均持反对意见。于是发生了两派的分裂。从这些分歧点来看,白衣派在执行大雄的戒律时似乎比裸体派要灵活些,他们允许教徒穿衣、拥有生活必需品;对低种姓的首陀罗和妇女不加歧视,承认他们具有平等的宗教地位。除此之外两派并没有大的分歧,所以对白衣派和裸体派分裂的原因,大致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客观上说,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商品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与贸易中心,这些新兴地区的发展吸引了耆那教僧团的迁徙,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理条件或环境因素造成僧团之间的隔离。二是从主观上说,主要是对大雄的训诫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戒私财”,裸体派认为一切东西,甚至衣服都不应有,他们主张以天为衣,以地为床,而白衣派不但认为要有衣服,还应留有十四种生活必需品。此外对传承关系、经典著作、婚姻习俗也各有不同的看法。
[参考资料] 金仓圆照《印度精神文化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