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白马寺


  相传为佛教传入中国时最早建立的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十公里处。被尊称为中国佛教的“释源”或“祖庭”。
  关于本寺的建立,一般的说法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据传东汉明帝夜梦一金神,头顶放白光,翌日得知所梦为佛。遂派遣蔡愔、秦景至天竺取经。永平十年(67),蔡、秦二人以白马驮经返回洛阳。并邀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同来。所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为之建造精舍,称之为白马寺。然而此说恐系讹传。按︰西晋时代(265~317),洛阳西门外建有白马寺。竺法护尝住此从事译经工作。也许此寺与白马东来之传说相结合,传至后世,遂有所为梵僧建白马寺的传说产生。
  本寺初建时,采印度佛寺的形式。唐则天武后时,改为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建筑。其后,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寺宇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建。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毗卢阁、接引殿、齐云塔等。其中,大雄宝殿宏丽壮观,殿内供有五千余尊壁佛。齐云塔位于山门外东侧,原系后唐庄宗(923~925在位)所建。后毁于宋代靖康之难(1126),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塔身十三层,为四方形的砖塔。外形中间粗、上下两端细,风格别致,颇具艺术价值。
  此外,寺外有二匹左右相对的驮经石雕马,为珍贵的宋代遗物。寺山门内左右两侧,有迦叶摩腾、竺法兰的墓。
  ◎附︰佐藤武敏着‧张桐生译《丝路与佛教文化》〈洛阳、长安与佛教文化〉(摘录)
  1978年十月,我参加中国文物历史研究者友好访中团访问洛阳的时候,曾经参观了白马寺。从我们住的洛阳友谊宾馆坐巴士穿过市街,出了郊外再向东进是两排连绵不断的篠悬木,大概四十分钟左右就抵达了白马寺。寺前立着石造的马,开门就见四个并排的佛殿。最前方的是天王殿,祭祀本尊布袋(弥勒菩萨),另外还祭祀四天王。其次是大佛殿,祭祀释迦、文殊、普贤、迦叶等,后面供着观世音。接下去是大雄殿,这是白马寺的主要佛殿,祭祀明代的夹纻像三尊(释迦、胁侍),两壁有五千七百个小佛像群。最后是接引殿。再往里面走,地势突然高起来,这里有一个清凉台,内有毗卢阁,前面是小小的放生池。这里的建筑物虽然都是和时代的东西,可是招呼我们的人说这里留有后汉时代的石头。白马寺在1961年三月四日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是中国所建的第一个佛教寺院的说法,自古相传。比方说,《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有下面的记载︰
  “后汉孝明帝(58~75)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乃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
  根据上文中所见有关《四十二章经》的记载,蔡愔出使印度是在永平八年(65),回国后,于永平十年在洛阳建白马寺。可是,当时中国与西域之间国交断绝,而且,登场的人物因所依文献而有所异同,再加上《四十二章经》可能是后世(大概是东晋时代)所辑纂的书,所以,白马寺建于后汉明帝时的说法被怀疑是后人所杜撰的传说而非事实。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一;《弘明集》卷一;《洛阳伽蓝记》卷四;那波利贞《白马寺の沿革に关する疑问》;大谷胜真《支那における佛寺造立の起原咱就泜砟》;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