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百喻经
旧题《百句譬喻经》,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收在《大正藏》第四册。
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当是本书的原名。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说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为异学梵志五百人说此经,与僧伽斯那跋颂不符,显然是后人所加。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本书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正(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寂于正(止)观寺。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里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但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为佛教学者采取应用。在汉文大藏经中现存的譬喻经,除本书外,还有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道略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等。本书的治鞭疮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蹋长者口喻、劫盗分财喻,就和《杂譬喻经》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四喻相当。又愚人集牛乳喻、见水底金影喻,又和《众经撰杂譬喻》的第六、四十两喻相当。它们在源流上可能有些关系。但从结构上看,其余的譬喻经,都不如本书所述的齐整。
本书的内容,四卷本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
(1)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1}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2}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3}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4}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5}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6}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7}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8}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9}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10}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2)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1}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2}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3}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4}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3)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1}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2}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总括本书意趣,要在对治烦恼,劝行布施、持戒、净命、精进,兼明缘生、无我和一乘的道理,所以它是通于大小乘之作。译文笔调朴实而明朗,在我国古籍中可算是优美的一种。
本书的单行本有1914年金陵刻经处刻本,分上下两卷,系鲁迅断句,并施资刻成。1926年王品青校订改名《痴花鬘》于上海印行。鲁迅为作题记,云︰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大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中略)王君品青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又缘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语,即据以回复原名,仍印为两卷。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为二事也。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更何得有叶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
另外,只取本书寓言改写为语体的《百喻经故事》,有冯雪峰和倪海曙两人之作,先后于1949年、1957年在上海印行。(隆莲)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十四;《高僧传》卷三;《国译一切经》〈本缘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