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百福庄严(梵śata-puṇya-vicitrita ,藏bsod nams-brgyas brgyan)
指如来三十二相一一皆以百福庄严。又名百思庄严,或百福德庄严。《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云(大正9‧23a)︰“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金光明经》卷四〈赞佛品〉云(大正16‧357a)︰“百福相好,庄严其身。”所谓“百福”即百思,盖菩萨修相业时,每一业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后起五十思使其圆满。由足下的千辐轮相至顶上的肉髻相,一一皆然,故名百福庄严。
关于“五十思”,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所述,有四说。第一说认为十业道皆有五思,依离杀业道而言,是(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如是,十业道有五十思。第二说认为十业道各有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如是形成五十思。第三说认为十业道各有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所害、(五)念摄受,如是形成五十思。第四说认为缘佛的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习思,相续而转。如是每一相积百福,终成三十二相。
至于一福的量,《俱舍论》卷十八云(大正29‧95a)︰“一一妙相百福庄严,何等名为一一福量。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名一福量。有说︰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为一福量。有说︰此量唯佛乃知。”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智度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四十四也提出多种说法。由此可知其修业的大小。
而修此相业的时劫是在三僧祇修行终了后的百大劫时。《大智度论》卷四云(大正25‧87b)︰“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办三十二相。”并且说明修治的情形,其文云(大正25‧87a)︰
“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问曰︰三十二相业何处可种?答曰︰欲界中,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种;于四天下阎浮提中种,于男子身种,非女人;佛出世时种,佛不出世不得种;缘佛身种,缘余不得种。问曰︰是三十二相业因缘,于身业口业意业何业种?答曰︰意业种非身口业。(中略)问曰︰何相初种?答曰︰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种。何以故?先安立然后能种余相。有人言,绀青眼相初种,得此眼相大慈观众生。此两语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是初种,何必安立足为初?问曰︰一思种,为多思种。答曰︰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法苑珠林》卷九;《对俱舍钞》卷七;《法华经》卷一、卷六;旧译《华严经》卷十七、卷四十;《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七;《观音玄义》卷下;《法华义疏》卷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