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梵āvaraṇa)指烦恼。由于烦恼能覆盖行者清净的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故称烦恼为“盖”。
  “盖”有五种,称为“五盖”,即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所谓“欲贪盖”,指欲界的贪烦恼;“瞋恚盖”指瞋烦恼;“惛眠盖”指惛沈与睡眠的烦恼;“掉悔盖”指“掉举”与“悔”的烦恼;“疑盖”指疑的烦恼。
  按,烦恼之种类为数甚多,并非仅此五种而已,然而何以独称此五烦恼为“盖”?关于此点,《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举出十六说,《俱舍论》卷二十一列出三说加以诠解。依有部的说法,系因上述之五烦恼对于无漏五蕴的障碍最烈,故特名为“盖”。其中,贪瞋为破戒之惑,能障不杀生等无漏戒蕴;惛沈、睡眠闇昧心,障慧蕴;掉举与悔,散动心志,障定蕴。如此,因缺定慧,故疑四谛之理不得起解脱知见,所以特名此五烦恼为“盖”。
  此外,《法界次第》卷上所列举之五盖,与此稍异。其中之第一种为贪欲盖,第三种为睡眠盖,并解释睡眠盖云(大正46‧668a)︰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无记则增长无明,故意识惛惛而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谓之睡眠也。”
  该书又谓五盖之体即是三毒,可再细分为无量烦恼云云。
  (二)(梵chattra,巴chatta,藏gdugs)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天盖。《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谓此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三种。《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盖有竹、叶二种,伞柄长限二肘。
  印度为热带国家,其国人在屋外时多以盖遮日。盖之形状大致可分二种,一为柄附于盖内部中央,另一是柄附于外面上部。依现存遗迹所见,印度古代多用前者,如阿摩罗婆提(Amarāratī)塔之栏楯雕刻、阿旃陀(Ajanṭa)石窟殿之雕刻及壁画(尤其是第十七窟),以及犍驮罗地方的遗品、爪哇波罗浮屠(Barabudur)的浮雕等,皆可见及其例。后者称为悬盖或天盖,后世成为佛堂之庄严具,高悬于佛座或高座之上。
  [参考资料] (一)《长阿含经》卷十二〈清净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悲华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释氏要览》卷中;《无缘慈悲集》卷上;《真俗佛事编》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