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目犍连子帝须(梵Maudgaliputra tiśya,巴Moggaliputta-tissa)


  印度阿育王之帝师。略称帝须。幼好净洁,床席不与人杂;夙学吠陀书。年十六,投沙门私伽婆(Siggava)为沙弥,寻就栴陀跋阇(Caṇḍavajji)受具足戒。自此,修学佛法,精研三藏。并受私伽婆之付法而护持律藏,得阿罗汉果,教化人民。其后,劝阿育王令王子摩哂陀出家,自为和尚,授其三藏。三年后,栖隐于阿□河山(Ahogaṅga-pabbata),令摩哂陀领导僧团。
  当时佛教因阿育王之外护,而大为兴盛。然其中有不少外道混入为沙门,破坏正法。阿育王乃礼请师再兴佛法。时师年已老迈,仍出而为王说法。王乃驱逐外道,净化僧团,且集六万比丘布萨说戒。又于众中选出熟谙三藏之一千比丘,自为上座,结集法藏,历时九月始告完成。此即佛教史上之第三结集。当时为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西元前251年),师法腊七十二岁。相传师在当时亦曾编集《论事》(Kathā-vatthu)一书。其后,又遣末阐提等比丘至罽宾诸边地,弘宣佛法。
  [参考资料]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卷二;《佛教小史》卷二;Sukumer Dutt《Buddhist Monksand Monasteries of India》;David J. Kalupahana《Nagarjuna︰The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