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即‧相入
为“相即”与“相入”二词之并称。又称相即相容,或略称“即入”。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论之要义。为诠显事事无碍法界之用语。意谓法界之体用、一多,镕融无碍,缘起重重无尽。《华严五教章》卷四云(大正45‧503a)︰“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由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
华严宗以为,诸法之自体有“相即”之义,诸法之力用有“相入”之义,故一多镕融无碍,而成无尽法界之大缘起。《华严经探玄记》卷四云(大正35‧173a)︰
“是故一一诸缘相望,各有二义。(一)约体,具空有义故有相即,谓若无一即一切缘全失自体。何以故?以无一时、多无所成,无所成故,不是缘也。是故有一即有一切,却 一即却一切,此即一切是空义故,泯自即他;以一是有义故摄他即自。(中略)由二空二有各不俱故,无不相即时;一空一有不相碍故,恒时有相即。又由一一缘中空有不二故,不坏自而即他,妙义思之。(二)约用,有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谓诸缘起非各少力而共生故,即一一缘各有全作义、全不作义。何以故?若无一缘,余全不作,则一有力,余皆无力。余缘亦尔。是即一有力,故能容多。多无力故潜入一,多有力等亦尔。亦由二有力二无力不俱故,无不相入时;一有力一无力无碍故,常恒相入耳。又于一一缘中各由有力无力不二故,不坏在外而恒相入。”
此中,“相即”之义,系就“法体”之空有立论;“相入”之义,系就“用”之“有力无力”立论。此外,相即相入也有同体、异体之别。《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缘起相由之十义〉中,曾列异门相入义、异体相即义、同门相入义、同体相即义之四义。即在申论同体与异体之“相即相入”之义理。
此外,华严宗又有“因陀罗网”(indra-jāla)的比喻,以说明相即相入之理趣。因陀罗网是庄严帝释天宫殿的网。又称天帝网或帝网。此网每一目皆悬有宝珠,宝珠的数量至多。每一珠中,各现其他一切珠影。互相影现,隐没无覆。又一珠所现的一切珠影之中,也映现其他一切珠的珠影。如此交相互映,重重影现,隐显互现,重重无尽。
华严宗以此比喻诸法“一多相即相入”而重重无尽之义,又约境而称为因陀罗网境,约定而称为因陀罗网定,约土而称为因陀罗网土。凡此皆显事事无碍相即相入的圆融法门。
有关相即相入或事事无碍法界之义理解析,华严宗又有十玄门与六相圆融两种理论。参阅文末附录之黄忏华文。
◎附︰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华严宗大意〉第二篇第三、第四章
十玄门
事事无碍之原理,毕竟不出相即相入二语。相即,如波水相收。彼即是此,此即是彼,是曰万物同体。相入,如二镜互照。彼依此有,此依彼有,是曰万物相依。此宗以所谓十玄门,说明此相即相入之原理。十玄门有新古之别,至相所立,谓之古十玄。贤首所立,谓之新十玄。古十玄者,《华严教义章》作︰(1)同时具足相应门,(2)一多相容不同门,(3)诸法相即自在门,(4)因陀罗网境界门,(5)微细相容安立门,(6)秘密隐显俱成门,(7)诸藏纯杂具德门,(8)十世隔法异成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一门总说,自余九门,此门之别义也。同时具足相应者,会玄云︰同时,明无前后。具足,明无所遗。相应,明不相违。谓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同时具足圆满,彼此照应,成一大缘起,顺逆无碍,参而不杂。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又本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即如《金师子章》所云,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
(2)一多相容不同门︰一,谓于多事中随举一事为一。除此一事,余有多事为多。相容者,递互相容。如一遍于多时,则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则一能容多。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故曰不同。如一灯与多灯相对一室,一多各住,但光照互遍耳。又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即如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
(3)诸法相即自在门︰前说相入,今示相即。谓诸所有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障无碍。一若摄于多时,多便即一。所谓由此容彼,彼便即此,是也。多若摄于一时,一便即多。所谓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是也。如乳投水,废己同他,故名相即。又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又云︰此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亦与三世佛境界等,悉与三世佛正法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生皆悉平等。即如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诸根诸毛,各摄全体,无离眼之耳鼻舌,亦无离耳鼻舌之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诸根相即,无碍自在。
(4)因陀罗网境界门︰一切诸法相即相入,不唯一重。体相自在,隐显互现,重重无尽。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诸珠皆然,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耀相写,递出无穷。如经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于一微尘中,见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于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即如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
(5)微细相容安立门︰如是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然甲是甲,乙是乙,差别之诸法,不坏其相,各住自位,于一法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顿见。一能含多,法法皆尔,故曰相容。一多法相,不坏不杂,故曰安立。微细有三义︰(1)所含微细,犹如芥瓶。(2)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3)微细难知,微尘不大,国土不小,而能相容。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又云︰于一尘内,微细国土一切尘等悉于中住。又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及所被益诸众生等,于一念中,皆悉显现。即如金与师子,或显或隐,或一或多,彼此同时安立无碍。
(6)秘密隐显俱成门︰此全摄彼,此显彼隐。彼全摄此,彼显此隐。以一摄多,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多显一隐。如是彼此一多摄入,隐覆显了,俱时成就,不相妨碍,秘密自在,虽各不同,亦不杂乱,故云隐显。俱时而成,体无前后,故云俱成。各得其所,自在无碍,故云秘密。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故有此门。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容门。摄他他无体,故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如经云︰或东方见入正受,或西方见三昧起。或西方见入正定,或东方见三昧起。乃至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乃至现童子身入正受,于壮年身三昧起。乃至一毛孔中入正受,一切毛孔三昧起。一切毛孔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乃至一微尘中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即如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若看金,唯金无师子,互有隐显。
(7)诸藏纯杂具德门︰一藏多时,就一说即名为纯,就多说即名为杂。诸法举成一法是纯,一法具一切法是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又经云︰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般若波罗密普庄严门。即如若师子眼收狮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
(8)十世隔法异成门︰一切诸法,遍十世中,同时别异具足显现。言十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又各有过去未来及现在。即过去中,更有过现未三世。现在、未来亦然。名为九世。此九世迭相即入,摄为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总别合论,故云十世。十世区分,名为隔法。此十世隔法,相即相入,而不失前后长短等差别相,故名异成。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具十。举十以显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如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或百千大劫为一念,或一念即为百千大劫。或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又云︰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诸佛于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即如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故成总别十世之不同。
(9)唯心回转善成门︰一切诸法,唯是如来藏真如一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名唯心回转。如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经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即如金与师子,隐显一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
(10)托事显法生解门︰一切事法,互为缘起,随托一事,便显一切事法。以随一事即是见于无量法界,能生事事无碍胜解。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道理,非是托此别有所表。如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故,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即如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真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赖耶识。令生正解。
贤首于至相所说十玄,改诸藏纯杂具德门,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又改唯心回转善成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广狭自在无碍门者,广兼宽大,狭兼窄小。毛端现刹,狭不碍广也。刹入毛端,广不碍狭也。又毛端现刹,不坏毛相,即狭而广也。刹入毛端,不坏刹相,即广而狭也。任运俱现,彼此各不相妨,故云自在无碍。如经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以大世界作小世界等。主伴圆明具德门者,一切诸法,随举其一,即便为主,而居其中。余者为伴,周匝围绕。由其为唱为随,无杂无碍,故云主伴。彼此隐显,主伴交辉,故云圆明。一多摄入,连带缘起,故云具德。如经云︰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是也。
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略有十因。
(1)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是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2)法无定性︰谓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大非定大,故能入一尘而无间。
(3)缘起相由︰谓一与多互为缘起,递相由藉,故有如此相即相入等。
(4)法性融通︰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性,则唯一味,无可即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
(5)如幻梦事︰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种,幻种种物以为一物等。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又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移枕上;历时久远,未经斯须。
(6)如影像现︰一切万法,略有二义︰①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②分别所现,如影像故。由初义故为能现,由后义故为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
以上六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说。以下,就诸佛菩萨业用无碍说。
(7)因无限量︰谓诸佛菩萨,昔在因中,称法界性,修无量殊胜之因。故今得果,妙用无边。
(8)佛果证穷︰谓佛证穷真性,故如性业用亦无碍。
(9)深定大用︰谓海印定等诸三昧力故,令于小处而现大法,无所障碍。
(10)神通解脱︰谓此皆是诸佛菩萨胜神通力及不思议解脱力之所显现,故圆融自在。此十义中随一即能混融诸法,无碍自在。
如是一切诸法,皆具足此十玄,无碍自在,是名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亦名无尽缘起法门。
六相圆融
十玄缘起事事无碍之法门,由六相圆融之教门成立。所谓六相者︰(1)总相,(2)别相,(3)同相,(4)异相,(5)成相,(6)坏相。
(1)总相者,一含多德故。
(2)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缘起法一切处通,今且略就缘成舍辨。总相别相,如云全体与部分。如舍是总相;和同作舍之椽等诸缘,别于总故,是别相。
(3)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义故。
(4)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同相谓差别之诸法,能调和成一体,而不失其部分之特质。如椽等和同作舍,不相违背,皆名舍缘,非作余物,是同相。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望差别,是异相。
(5)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
(6)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谓有特性之异相,能调和而成同相,即部分相依而成全体。虽成全体,而非破坏部分之特性。如椽等作缘,舍义得成,是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是坏相。
一切诸法,无不具足此六相。此三对六相中,总同成三,无差别之圆融门也。别异坏三,差别之行布门也。此平等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离总相,无别相。离同相,无异相。离成相,无坏相。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总相。同相即异相,异相即同相。成相即坏相,坏相即成相。如是圆融不离行布,行布不离圆融。行布即圆融,圆融即行布,六相无碍,是名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
[参考资料] 《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一;《华严一乘法界图》;《金师子章光显钞》;《五教章通路记》卷二十六;《华严法界义镜》;《华严五教章指事》卷中之(本);《五教章纂释》卷中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