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国寺(1)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内。相传原是战国时代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在此建寺,取名建国寺。其后荒废。唐初,寺址成为时人郑景的宅园。长安元年(701),慧云来汴,声称在郑景宅中池塘中看到弥勒所居兜率宫之幻影,因此发愿募铸弥勒像。景云二年(711),慧云募捐郑景宅,改建为寺。在破土挖基时,掘出北齐建国寺旧碑,遂沿用旧名,而称为建国寺。翌年,睿宗梦见建国寺佛像显灵,自觉是吉兆,同时为纪念其以相王继位,遂敕令将建国寺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额。
  其后,此寺屡遭回禄,皆经修复。至宋代,相国寺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寺地面积达五百四十余亩,号称皇家寺。每逢帝王诞辰或重大节日,祈祷活动多在该寺举行。新进士皆题名刻石于相国寺内,此亦成为宋代惯例。相国寺之历代名僧,均获皇帝亲赐封号。宋神宗时,日僧成寻也曾住过此寺。此外,朝鲜政府亦曾派崔思训带领多位画家至相国寺,将寺内所有壁画全部临摹回国。北宋时,相国寺同时是东京之贸易中心及娱乐中心。《东京梦华录》云︰“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宋代以后,国都迁移,兼以开封屡遭兵火水患,相国寺遂逐渐衰落。明‧洪武二年(1369)敕修,后又沦于河患,永乐四年(1406)重修,成化二十年(1484)修缮,并赐名“崇法寺”金额。嘉靖、万历年间多次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黄河大堤决口,洪水淹没开封城,时之相国寺仅露一顶;洪水退后,全寺被泥沙淤没。千年名刹,化为黄沙白草,景况凄凉。
  清‧顺治十八年(1661)在淤墟上重建天王殿、大雄殿与大门,并复名相国寺。康熙十年(1671)重修藏经楼,十六至二十一年间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乾隆三十一年(1766)再度重修,现存殿宇均系此时所建。西元1927年,冯玉祥当政河南,强令遣散寺僧,捣毁佛像、碑碣、匾额,没收寺产,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1933年,刘峙又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入相国寺。从此,作为佛教古老寺院的相国寺,彻底消失,变成市民交易的商业场所。
  中共统治大陆之后,曾多次拨款维修。1959年在废墟上重建砖牌楼,1971年拆除两侧所有平房店铺,改建为展览馆。1980年,又将被黄河泥沙淤埋三百余年的八角琉璃殿(亦称罗汉殿)挖出,在原地按原样重建。恢复清‧乾隆时之布局风格,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十一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真禅,在该寺原住持净严圆寂后,出而接任相国寺住持。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七、卷十六、卷二十六、卷二十八;《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卷四、卷五;《禅林僧宝传》卷十四;《欧阳文忠公年谱》;《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六;《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九;《五灯会元》卷十六;《东京梦华录注》卷三;熊伯履编《相国寺考》;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