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部宗


  四分律三宗之一。以唐‧法砺为开祖。系研究《四分律》的学派。因以相州(即邺都,今之河南省安阳县)为根据地,故有此称。
  初,法砺从演空寺灵裕出家。受具足戒后,于静洪处学《四分律》。后往恒州,就慧光之法曾孙洪渊探究律学之深旨。寻即游化江南,学《十诵律》。后又还邺都,随缘教化。曾宣讲《四分律》前后四十余遍。师以有感于律文太过广博,乃折衷诸说,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舍忏仪轻重叙》若干卷等,以提示律学要义。其中,《四分律疏》即相部宗之根本要典。
  贞观九年(635)十月,法砺示寂于邺都日光寺,年六十七。其门下有明导、昙光、道成等人。其中,明导、昙光二人另受学于卫州道烁,深通律藏。道成驻锡长安恒济寺,显庆年中(656~660)弘布《四分律》,一时龙象悉集其门。道成之门下有怀素、满意。其中,怀素另立新义,而成东塔宗。满意及其弟子则弘阐相部宗义。
  怀素虽为法砺之再传弟子,然不满法砺之见解,乃欲别制疏记,在听闻道成之讲说后,遂于永淳元年(682)著《四分律开宗记》十卷,细数古疏之十六失,以构一家之说。此疏被称为新章,其派系称为东塔宗。此宗即对抗相部宗最烈之宗派。
  满意初从法砺,后就道成受律学。住长安崇福寺,称为西塔律师。讲律三十年,受业者甚多。有大亮、闻惠、法藏(华严)、义威、远智、全修、惠荣、定宾等十六人。其中,定宾住于嵩山镇国寺,作《破迷执记》一卷,以破斥东塔宗怀素之新疏,并扶赞法砺之义。又撰《四分律疏饰宗记》二十卷,以解释法砺之《疏》。开元二十一年(733)日僧永睿、普照二人来华求律,依定宾为和上而受戒,并传其宗风于日本奈良(南都)。
  大亮之门下有昙一,讲《四分律》三十五遍,弘扬相部、南山两宗学说,并作《发正义记》十卷,解释《行事钞》。其门下有神皓、清江等人。荆溪湛然、清凉澄观等人亦曾参学于其门下。又,鉴真初就大亮、义威、远智、全修及惠荣五师闻法砺之疏,后于天宝十二年(753)赴日,传南山律学。
  大历十三年(778),由于新旧两疏之诤论达到极点,代宗遂诏谕相部、南山及东塔之律匠,疏通其义。采新旧两疏之长,佥定一本,成《敕佥定四分律疏》十卷。然至德宗建中二年(781)以后,两疏又告并行。
  ◎附︰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三章第六节 (摘录)
  四分三宗之相违,其根本,戒体论也。律宗者,依戒律立宗之一派,与其他依定慧立宗之诸派异。一切诸戒,总有四科︰(1)戒法,(2)戒体,(3)戒行,(4)戒相。戒法者,佛所制之戒律。戒体者,受戒法时受者所发得,而领纳于心中之法体。即由授受之作法所发得,有防非止恶功能之体性。戒行者,受戒后,随顺其所得之戒体,防止身口意三业非恶之如法行为。戒相者,由持戒美德外彰,可为人轨范之相状。此中戒体,旧译云无作,新译云无表。
  四分律宗,本来依《成实论》,故以戒体为非色非心不相应法。法砺之相部宗,依此说,说无作为非色非心,唱非色非心法戒体论。怀素之东塔宗,以戒体为无表色,依《俱舍论》等,唱色法戒体论。道宣之南山宗,于《四分律》之当分,准《成实论》所立,立非色非心法戒体。然依道宣之本意,《四分律》分通大乘,义当大乘,故依大乘唯识义,以戒体为第八阿赖耶识之种子,唱种子戒体论。对小乘之色法戒体,非色非心法戒体;谓之心法戒体。
  道宣以唯识宗意,解释四分。故于前两宗中,稍近相部。然与前两宗并云“《四分律》唯是小乘”相反,主张《四分律》其本位虽系小乘,然与余萨婆多律等异,分通大乘。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宋高僧传》卷十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一;《律宗纲要》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