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看话禅


  又作看话头、话头禅。系临济宗僧大慧宗杲(1089~1163)所提倡的宗风,即以参看话头(古则、公案)为门径的参禅方法。此禅风先慧后定,与默照禅先定后慧大异其趣。又,由于其中设有参禅机关,故又名机关禅。此外,由于是依次参究其他公案,故俗称为梯子禅。
  五代以来,禅宗祖师的语录越积越多,标榜“不立文字”的禅宗,已经文字山积,而禅门中更兴起注解阐释古人禅语的风气,真实参禅者渐少,背离了禅宗原来的宗旨,大慧宗杲有鉴于此,乃力倡看话禅,以图振兴宗风,并谓看话头时,须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喜怒哀乐时,应用酬酢时,总是提撕时节。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心头恰如一团热铁相似,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又,在大慧宗杲之前,唐代僧黄檗希运(?~885)即教人看赵州从谂的“无”字公案。北宋‧法演亦用此法教人参禅。而经宗杲大力提倡后,看话头渐渐成为临济宗参禅的通用方式,影响至为深远。此外,宋代以后,禅净双修思想兴起,以“阿弥陀佛”四字为公案之风亦盛极一时,此亦为看话禅之一种。《西方直指》卷上云(卍续108‧625上)︰“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题,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
  ◎附一︰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摘录)
  在宋代,除了文字禅以外,由宗杲开始还把对公案的运用转到另外的一途。原来一般是把公案看作正面文章来理解的,但宗杲认为,直接从公案上并不能看到祖师的真面貌,应该提出公案中某些语句作为“话头”(即题目)作参究。其目的在于作“杜塞思量分别之用”、“扫荡知解,参究无意味语”。例如,临济赵州一家,曾有人问他︰“狗子有无佛性?”赵州答曰︰“无。”这是赵州公案。现在不管这一公案是否与当前有关,也不是完全参究这一公案的内容,而是把这一“无”字取出来,始终作为参究之用。这种作法可说是对文字禅的矫枉过正,从而使之倾向于非理性主义方面,认为不是从文字中来求得理解,而会自发地产生一种聪明。因此,他们常说︰“有解可参之言乃是死句,无解之语去参才是活句。”这就叫做“看话头”,或曰“看话禅”。
  ◎附二︰圣严《禅门解行》〈公案禅与默照禅〉(摘录)
  看话禅
  此即是公案禅的另一个名称,又叫做“看话头”。起源于临济宗下的大慧宗杲(1089~1163)。宗杲先学曹洞,后学临济。结果,他对于曹洞宗的“默照禅”,极为不满,而评为“默照邪禅”。所谓看话,是从一个个的公案,来勘验修道者的见地程度,公案中的前人对话,均有不同的修证层次,从公案的表面看,和说明公案的内容,是多余的,要看公案中主题的内涵是什么,才是看话工夫的目的。所以,在未得亲自悟透之前,公案仅是一种工具,悟透之后,才能发现其活活泼泼的精神所在。亲自悟透禅宗祖师们的过去发生过的开悟的案例,用知识的推理或想像,不能达成目的,必定要对公案中的话题,起大疑情,只发问而不能自行以推理方式来求答案。
  根据大慧宗杲的自述,关于看话禅的功用是︰“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就只按下处,看个话头。有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无字,乃是摧破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
  宗杲于抨击“默照邪禅”的同时,提倡了“狗子”、“佛性”等看话头的用功方法,以看话头来摧破思虑情识,使得修行者在突然间,达到大悟彻底、平等一如、不即不离的自在境界。到了中峰明本(1263~1323),经常所提的话题是︰麻三斤、柏树子、须弥山、平常心是道、云门顾、赵州无等。据《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一之下云︰“或谓传灯录,一千七百单一人,皆是知归外言,解迎刃,初不闻说做看话头工夫(中略)。谓做看话头工夫者,固不是契直指单传之旨,然曾赚人不落草,最是立脚稳当,悟处亲切也。纵不悟此心,但信心不退转,一生两生,亦更不得不开悟。”
  因此,更有人主张︰“抱定一句话头,坚挺不移,若不即得开悟,临命终时,不堕恶道,天上人间,任意寄居。”
  可知,看话头、参公案,乃是禅宗的利器,在中国南宋以后的禅宗诸祖,大抵多用此法,所谓“参禅”二字,即从看话头、参公案的方法而来。
  [参考资料]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八;《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一(下);《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禅宗思想与历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