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真如(梵bhūta-tathatā、tathatā,巴tathatā,藏de-bshin-ñid)
指宇宙万有的真实性,或本来的状态,也是宇宙的真理。彻悟真如之理,即是如来。小乘、大乘各派对此各有不同角度的说明。
诸经论中说及真如之异名甚多,《大般若经》卷三六0列出十二种名称,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立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下)立有十三种,即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
此外,经论中对于真如的分类亦有异说。
(1)《解深密经》卷三谓有七种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
(2)《成唯识论》卷十分十种,即遍行、最胜、胜流、无摄受、类无别、无染净、法无别、不增减、智自在所依、业自在等所依等十种真如;同论卷二另说六种,即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3)《大乘起信论》分为离言真如、依言真如二种,更就后者分空真如、不空真如二种。
(4)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约教而分为一乘、三乘二种真如,更将前者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从后者分顿教真如、渐教真如。
如上所说真如的种类,系由观察真如的观点有异所设的种种名称,并非意味真如本身有多种不同的本体。
宇宙万有之实性名为真如,诸家于此点大体一致,然有关真如本身,则有异说。如地论家立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摄论家更立第九阿摩罗识,谓俱是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而其真如为受熏之体。若唯识家,则立生灭的第八阿赖耶识而说一切诸法的开展,谓真如系二空所显之理,为诸法所依之实性,凝寂湛然,超绝能熏、所熏之境域,为不生、不灭、不变、恒常之无为法。此即所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之说。此时,“真”是真实、非虚妄,“如”谓如常、无变易。“真”简别于有漏,“如”简别于无漏有为。又“真”简别于遍计所执,“如”简别于依他起性。
另外,真如缘起家认为,真如并非冥顽无知之死物,若遇无明妄缘,则真如举体起动而成生灭万法。虽成生灭万法,但无伤真如之体。恰如风吹水而成波,虽成波而无损水之本身。因此,解释真如时,不变为“真”,随缘为“如”。由不变之义,故真如与有为法非一。由随缘之义,故与有为法非异。相对于此真如缘起家所说,唯识家仅以“不变”一义解释真如。
◎附一︰〈谈真如〉(摘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一)
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他多”,解析之︰“□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正译应为“真实性”。由字源说,“□他”从“如是”(□他引)引申而成,故亦可翻成如是性,藏人即如此译之。汉译最初《般若》译为“本无”,是依道家思想以无为本故。次在姚秦、六朝刘宋,罗什、求那跋陀罗则译为“如”(《摩诃般若》《杂阿含经》),北魏则为“如如真如”,至梁陈‧真谛则混用“如如真如”,迄唐以后,始确定为“真如”。在混用时期,以“真如”与“真谛”通用,故有“真如俗如”,“如不异如”之用。然始终于“性”字未曾译出,如如之“如”似有“性”意在,亦未能显。以最后之“真如”看,其意亦“真”亦“如”而已。终以未能译出“性”字,故于义解多有未当也。
次明真如义。是可依于言教变迁之实三段说解之。
(一)小乘说“如”,《杂含》十二,讲缘起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乃至生缘老死之十二有支之缘起法,因此说到“如”字,乃谓“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异名皆释“如”字。而此段文依译意,实是形容缘起法,勘对巴利文本《相应部》(巴利文五部中之《相应部》即《杂含经》),“法如”为“法如性”。是法非一切法,乃指缘起而言,即此缘起法为如性,谓其常然之相也。有佛无佛,都无改变,此即如性,亦即离缘起便无真如故。如是缘起相,即法之实相也,由此法非指一般法,缘起而外亦指谛、食、蕴、处、界等归类之法,此等法实相,皆称真如。是种解释,乃佛法中之首段小乘对佛说至极之解也。
(二)大乘中,《大般若经》第二分〈缘起品〉,亦以缘起与法如(依小乘而释异)连谈,如《经》云,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密,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密。此已广于《杂含》,《杂含》止言缘起,此乃及于四缘也。又此法如,《智论》三十二释云,如有二种,(1)各各相,(2)实相。一切法如皆相,以自相言,如地以坚为相(此小乘毗昙自共相之结论),是亦法之真如,但为下如。上如则为实相。若地坚相不实,自性空,即地坚空相,是即法实相上如。
(三)《瑜伽》《深密》《楞伽》所谈“如”义,稍有差别。盖此三书以“真如”判入“五法”(五事即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中,而又以自性相摄。相摄方式有种种,义遂不同。初《瑜伽》,次《深密》。《深密》思想近于《阿毗达磨经》,《瑜伽》〈抉择分〉引之,乃无著思想所自出。总归诸说有二︰(1)依他法,遍计执无相即法真如相(与第二段衔接);(2)圆成法,依他起断为真如,此断即转依。如是二义,极有出入,最后乃可求诸《楞伽》,以依他法如相为真实,以圆成法心解脱为真如,于是真如非仅法之相而另指法而言矣。然《楞伽》有处仍以真如作相解(〈如来藏〉章),故知真如实有二义,有处以相说,有处以法说(广义法有时言相,有时言相依)。以法说者,即圆成法,即心解脱,是即真如法也。
再概括言之,小乘以缘起(法)等实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等为如相。至《般若》亦以缘起为实相,而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断不常。《瑜伽》言遍计执无,亦是此生故彼生之义(真如相),更进一层,乃目离执缘起为真如法,是故于佛法名相应知其实也。昔者洞山价辞云岩,问曰︰“老和尚百年后,有人欲见真容,如何回答?”云岩即云︰“者个是。”洞山不省。又说︰“汝担当家业须仔细。”仍未会。后涉水睹影,即便省悟而作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吾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云岩死,遗像悬挂,有人参问。答以︰“者个是。”再问意旨如何。洞山忽然云︰“我几乎误解老和尚意思。是盖真如以共相言,则处处逢渠,为三段之初段。一法一如者个即是。”所以《般若》说诸法一相无相,《深密》谈遍一切一味相,此之一义,乃平等真如(《深密》《华严》平等义,贤首未解也),即各如其分,无以异也。所以洞山初解处处得逢渠时,乃平等真如(相)。到遗容悬挂,始悟一法一如(法)之旨也。
复次小乘一段,以法相为真如,功夫在破人我执,故将法说成蕴界处等类,必人我净尽,其法始显,亦只形容彼法永久如是之相耳。此法非是所作乃法住法界。依大乘而言,于第二段即以小乘之法蕴处界等为法我执,去此法我执而为法无我,此法无我亦永久如是之相。于第三段无我所显,乃为真如,有此始有事在,佛法建立,即在于此。盖即菩萨摩诃萨修行功德之所依也。此无我所显亦永久如是之相,为真如,为法界,皆依境言之也。
◎附二︰〈真如〉(摘录自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
什么是真如?真是表示它不是虚妄的,有现二就是虚妄,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就是虚妄。现在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这就是不虚妄,名为真。什么是如?如乃如如不二,一模一样,平等平等,没有变异,没有差别,名为如。如有心、有境的差别,是不如;有能诠、所诠的差别,是不如;有此、有彼,有多、有少,有这、有那,就是不如。总之,有二(落入相对界),就是不如。如真正的平等,超越相对的差别界,就是真真的如。法性没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的差别,所以就是真如性。真如性是法性的别名。
◎附三︰〈真如观〉(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真如观,又称观真如禅、真如实观、法身真如观、如观、真如三昧。即观无相平等之真如,得心想寂静,伏灭诸烦恼。如《入楞伽经》卷三所言,观察虚妄分别因缘,如实了知二种无我,如实分别一切诸法无实体相,如此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此称观真如禅。
《大乘义章》卷三(末)解释真如观之相,云(大正44‧536b)︰
“如观者,观察诸法非有无故。云何观法?知非有无之一切法,犹如幻化。幻化之有,无法为有,有则非有。幻化之无,有法为无,无则非无。然则说此幻有无,为非有无,亦无非有非无可得。还即说此非有非无为有无故,有无之相亦不可得,进退推求,无法可取。境界既然,心想亦尔,是故心想自然息灭。”
此谓如能观察诸法之非有非无,体达一切法无相平等之理,则能伏灭诸烦恼,成就佛道。因此,《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云(大正17‧908b)︰“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附四︰〈二真如〉(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经论中将真如分为二类之事例甚多。兹举五种如次︰
(一)离言真如与依言真如︰出于《大明三藏法数》卷五。系依据《大乘起信论》以离言、依言二义说真如而立。
(二)空真如与不空真如︰真如是绝差别妄念的真实体,名为空真如;虽绝差别妄念,但其体并非空无,而能具备无量无漏清净功德,故名为不空真如。《大乘起信论》阐明依言真如而分空、不空二义,其文云(大正32‧576a)︰“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中略)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
空、不空真如即是依此而说的。
(三)不变真如和随缘真如︰出于《大明三藏法数》卷五。系依法性宗所谈──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而立。
又《释摩诃衍论》卷三于本觉门、始觉门各分清净、染净二种。清净本觉、清净始觉所证的真如本离熏习,此为清净真如;染净本觉、染净始觉所证的真如不离熏习,是为染净真如。
《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也依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而揭示“安立真如”与“非安立真如”。据其所述,生起安立一切法为安立真如,本离染清净而寂然无为,是为非安立真如。此与“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有相同意趣。
(四)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垢是烦恼染法,以其有无而区别真如。《大乘止观法门》卷二云(大正46‧649c)︰
“谓以染业熏于真心违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染用,以此染用违隐真如顺用之照性,故即说此违用之暗以为能障,亦名为垢。此之垢用不离真体故,(中略)亦名为有垢真如。若以净业熏于真心顺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净用,能除染用之垢。以此净用顺显真心体照之明性,故即说此顺用之照,以为圆觉大智,亦即名大净波罗蜜。然此净用不离真体故,(中略)亦名无垢真如。”
即从真如的染缘起方面立有垢真如,而从净缘起方面立无垢真如之名。
(五)生空真如与法空真如︰一般多称此为二空真如,有时也称为二空真理。系法相宗所立。出于《成唯识论》卷十等。由我空而显的真理称为生空真如;由法空而显的真理称为法空真如。
◎附五︰〈真如缘起论〉(摘录自汤次了荣着‧丰子恺译〈大乘起信论解题〉)
所谓真如缘起论,是把宇宙的实体定为惟一绝对的真如,以此为因,待根本无明之缘而起动真如,于是缘起开发生灭现象界。即依据不知真如为真如的根本无明,绝对平等的真如起动而成业相,更在这上面起转相现相的主观客观,成为阿黎耶识。这阿黎耶识上的客观,本来不过是虚妄的幻影,分别为心外的实法的智相发生,这妄分别的相续称为相续相。这样,便惹执取记名等的妄念,而开发生灭差别的宇宙万有。这便是真如缘起论中的宇宙观、人生观。
发起于中印度的真如缘起说,主张吾人一切思索分别尽属虚妄。然知道吾人的本体是自性清净的真如,于是修养策励,向上发展,以达到悟界,这显然有伦理宗教上伟大的效力。加之补足了发生于北方印度的赖耶缘起的缺点,明了地说明了本体和现象的关系。又,在那阿赖缘起中,把赖耶限定于生灭的妄法中,依据无漏种子的有无而说述五性各别,此说则大不相同,主张把吾人众生尽行视为绝对平等的真如的显现,因此皆得成佛。
◎附六︰高楠顺次郎着‧蓝吉富译《佛教哲学要义》第三章(摘录)
“真如”、“如来藏”,或“如去”(如来)意指着世界万物的真实相状、觉者的泉源和开悟的基础。当静止的时候(也就是不与时间、空间发生关系时),它是觉性本身。但是当它发动之时,它在人类形式中,就成为常道和生命特色。真如和如来藏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的,同是最高原理。大乘佛教把最高原理叫做“真如”。(中略)
真如在其静态意义上,是无时间、无空间、一切平等、无始无终、无形状、无颜色,因为物自身若不显露,则无法被感觉或描述。真如在其动态意义上,则能成为任何形式。当它被一个纯粹的因所驱使时,它就取得高级的形式。当它被一个邪恶的因所驱使时,它就取得一个堕落的形式。因此,真如有两种状态︰一个是真如自身,另一个是它的显现,即生灭的状态。(中略)
一个人的阿赖耶识由其人之本性来决定,这本性是真如之个别的动态形式。人不必探问真如或如来藏的来源,因为它是本体,是最终极的,不可名状的真如。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分别三身品〉;《异部宗轮论》;《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佛地经论》卷七;《入楞伽经》卷四;《成唯识论》卷二、卷九;陈译《摄大乘论》卷下;《佛性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