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真盛(1443~1495)
日本天台宗真盛派之祖。伊势(三重县)人。初从伊势国光明寺盛源剃度出家。后至尾张(爱知县)密藏院,潜心修习台密。宽正二年(1461)登比睿山,师事庆秀。文明九年(1477),任大乘会讲师,后补权大僧都。十五年,隐居黑谷青龙寺,日课念佛六万遍。其后,于阪本生源寺讲说《往生要集》,并再兴西教寺,提倡“戒称(戒律与称名念佛)一致”之宗风,道誉日隆。后来,又为足利义政、朝仓氏、后土御门天皇等授戒。并行化越前(福井县)、伊势、伊贺(三重县)等地,深受道俗推崇。明应四年(1495),创建伊势莲生寺。同年示寂于伊贺西莲寺,世寿五十三。谥号“圆戒国师”、“慈摄大师”。著有《奏进法语》《念佛三昧佛语》等书。其法系称真盛派,弟子有盛全、盛算、盛品、真庆等人。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二十八章(摘录)
真盛上人,幼名宝珠丸,于嘉吉三年(1443)生于伊势国壹志郡。俗姓小泉氏,据说是纪贯之的远孙。其父母一向皈依佛教,在真盛诞生的时候,为了求证正觉就准备让他出家。真盛七岁时投入同县光明寺跟盛源学佛,先学习内典、外典,十四岁剃发,改名真盛,十六岁到尾州(在今爱知)游学,并且曾参拜伊势大神宫,日夜祈祷修学成功,又登上睿山拜西塔南上房的住持庆秀为师,时年十九岁。真盛一向天资英迈,再加上有磨练的功夫,钻研十分努力,二十余年间没有下过一次山。他兼学台、密二教,造诣很深。应仁元年(1467),他升到阿阇梨僧位,文明七年(1475)被授以传灯大师位,九年担任大乘会的讲师,后升为权大僧都。然而僧阶的累升,世俗的虚荣,都不能使真盛上人高兴,只是求道之心与日俱增,厌世之志,逐月增长。大概当时僧风的堕落和社会世态的状况,都是激励着他奋起的原因,所以到文明十五年(1483),他在黑谷的青龙寺隐居,每日称名念佛六万遍,在其余时间则阅读大藏经。文明十八年,他到山麓阪本,于生源寺设法筵讲学《往生要集》。道俗听说,结伙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当时真盛年四十四岁,这是他弘布教义的开始。不久以后,他依照睿山所属的横川院僧众的请求,与“四至内房”幸献商量,又兴修已颓废的西教寺,修建了佛殿、方丈室、钟楼、僧舍等四十余所,几个月改变了面貌,把它作为“戒、称(称名念佛)二门弘通的根本道场”。因此,真盛上人是西教寺中兴的第一代祖。他自此以后,开始到近江(滋贺县)、伊势、越前、加贺(石川县)等地方去传教,谆谆地宣讲圆戒和称名念佛这两门。僧俗、老幼、男女,成群结队地来皈依他,他的名声远远地传到天皇那里,于是,后土御门天皇(1464~1500)召请他,从他受圆戒,并亲笔写了“真盛上人”四个大字,东宫(后柏原天皇)还从他受“十念”,并亲笔书写天皇对他的赞辞赠给他。将军足利义政也请他授戒,其他士大夫皈依的也很多。然而在明应四年(1495)二月,他在加(伊?)贺的西莲寺中讲法,突然发病,以“寡欲清净,当勤念佛”八字作为遗训,端坐合掌,称名念佛不乱,溘然而寂,生年五十三岁。据说他有弟子五百人。有名者是盛全、盛算、盛品、盛祐、真庆、真生、真遍等人。盛全继承其师位,是西教寺的第二代祖。永正三年(1506),后柏原天皇赐真盛以“圆戒国师”的谥号,宗六年(1873)又敕赐“慈摄大师”的谥号。
真盛上人虽然从事化教仅十年,然而由于其德行很高,很快门下成群,自成一派。在当时只称作“西教派门徒”,然而到了第二代祖盛全的时候,此派就称为“天台宗真盛派”。大概之所以把真盛的流派称为“天台宗真盛派”,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日本的念佛教派,都采取了传教、慈觉的教系,良忍、法然都脱离了天台宗的系统,去传布念佛法门,唯独真盛上人却不脱离天台宗的系统,去弘布念佛法门。这是步源信僧都的前辙。真盛上人因为固守天台宗的宗规,一方面要弘通圆戒,普及教义,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劝奖念佛,以戒、称二门作为他传教的中心内容,而他的根据,就是源信僧都的《往生要集》。《往生要集》所说的“大菩提心,护三业,深信至诚,常念佛、随愿决定生极乐”的话,正是真盛上人布教的根据。既然说要“护三业”,那就要坚守戒律;说要“常念佛”,那就应励行称名念佛;如果既守戒律又称名念佛的话,那么一定可以往生净土。所以他在自己的像上记下如下的赞语︰“所期者,一得永不失之戒;所凭者,弥陀兆载劫之愿”,他在临终时的遗训是︰“寡欲清净(戒),当勤念佛(称名)。”由此可见其化教内容的一斑。可以说,真盛上人是不满于当时僧侣的腐败,而以戒、称二门来影响社会的人。
[参考资料] 《真盛上人往生传记》;《真盛上人别传》;《西教寺中兴真盛上人传》;《本朝高僧传》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