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眷属(梵parivāra、pariṣad,巴parivāra,藏Ḥkhor-gyog)
(一)谓眷爱隶属的家族、从仆等人︰《法华经玄义》卷六(下)释云(大正33‧755b)︰“天性亲爱,故名眷;更相臣顺,故名属。”
关于释迦佛之眷属,《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将其眷属分为内眷属、大眷属二种。文云(大正25‧303b)︰
“释迦文佛未出家时,车匿给使,优陀耶戏笑,瞿毗耶、耶输陀等诸婇女为内眷属。出家六年苦行时,五人给侍。得道时,弥喜罗陀、须那刹多罗、阿难、密迹力士等是名内眷属。大眷属者,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富楼那、阿泥卢豆等诸圣人,及弥勒、文殊师利、□陀婆罗、诸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菩萨等,是名大眷属。”
善导《观经疏》卷二则将佛陀之眷属分在家、出家二种。文云(大正37‧257c)︰“一者在家眷属,二者出家眷属。言在家者,佛之伯叔有其四人,(中略)此名在家外眷属也。言出家眷属者,与佛作弟子,故名内眷属也。”
若广义而言,凡闻道受教者,皆为佛之眷属。如《法华经玄义》卷六(下)云(大正33‧755b)︰“若无说而已,说必被缘,缘即受道人也。已受道故,即成眷属。”并列举理性、业生、愿生、神通生及应生等五种眷属。
又,依《大日经疏》卷一所载,十九执金刚是大日如来之内眷属,文殊、普贤等四菩萨是为大眷属。(参阅附录)
(二)在论述诸法之相状时,随属一法而起的他法,亦称眷属︰《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1b)︰“慧谓择法,净谓无漏。净慧眷属,名曰随行。”此谓随无漏净慧而起的心、心所及四相等法为眷属。
◎附︰〈五种眷属〉(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五种眷属,天台宗用语。系依众生与佛的关系,对“法眷属”所作的分31类。共有五种,即理性、业生、愿生、神通、应生等五种眷属。依《法华玄义》卷六(下)所载,如来说必被缘,缘即受道之人,已受道故,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称眷属。计有五种,略述如下︰
(1)理性眷属︰指诸佛与众生之理性平等,自然相关,如《法华经》所言“我于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因此未曾受道者,亦可称为眷属,故称理性眷属。
(2)业生眷属︰指由往昔闻法之善业,复生佛世受道得度。
(3)愿生眷属︰指昔由闻法结缘,未得证果,曾发誓愿必得道,今乘宿愿见佛闻法。
(4)神通生眷属︰指先世值佛发真见谛,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佛出世,以神通力来生此界,辅佛行化。
(5)应生眷属︰指菩萨既破无明之惑,已得法身之本,即能起用化他,应入生死,导引众生,令向佛道。如净饭王、摩耶夫人是千佛之父母,罗睺罗是千佛之子,诸声闻内秘菩萨行,是皆应生于此。
此五种眷属若配于四教,理性眷属约迷悟之法体无别,正是圆教,又依别教阐明性德之三因,则可谓义通。业、愿、通三眷属则通四教,应生眷属为别圆二教。
[参考资料] 《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