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瞋(梵pratigha、dveṣa,巴paṭigha、dosa,藏khon-khro-ba、she-sdaṅ)
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三毒之一。为有情之一种精神作用。又作恚、怒、瞋恚或瞋怒。《俱舍论》卷十六云(大正29‧88b)︰“于有情类憎恚名瞋。谓于他有情欲为伤害事,如是憎恚名瞋业道。”《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1b)︰“云何为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由此可知,瞋系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而令身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色界、无色界则无之。以其性非猛利,故列五钝使之一。此外,亦为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十恶之一、五盖之一。俱舍宗以其为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以其为烦恼位心所之一。《成唯识论》卷六说忿、恨、恼、嫉、害等烦恼,皆以瞋之部分为体。按,瞋为修道之最大障碍,故诸经论诫之甚多。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云(大正12‧1111b)︰“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卷十四云(大正25‧167b)︰“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又同卷偈云(大正25‧167a)︰“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往生要集》卷中云(大正84‧63b)︰“能损大利莫过瞋,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附一︰〈无瞋〉(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无瞋(梵apratigha,藏khon-khro-ba-med-pa),心所名,为“瞋”之对称。又称不瞋或不瞋恚。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谓对现境不起恚怒、能对治瞋之精神作用。《品类足论》卷三云(大正26‧700a)︰“无瞋云何?谓有心所与心相应,能对治瞋,是名无瞋。”《顺正理论》卷十一云(大正29‧391b)︰“于情非情无恚害意,哀愍种子,说名无瞋。”《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0a)︰“云何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此谓于有情非情无恚害,能对治瞋烦恼,哀愍种子之心所,名为无瞋。因恒与诸善心相应,故说一切有部列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家则摄之于十一种善心所。又,无瞋为能生余善法之根,故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
◎附二︰〈瞋心不受悔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瞋心不受悔戒”系十重戒之第九戒。乃为防止瞋恚心起时不受他人悔谢而设之戒条。又作瞋不受悔戒、瞋不受谢戒、故瞋戒。《梵网经》卷下云(大正24‧1005a)︰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法藏于《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中说明
制定此戒之十意云(大正40‧631c)︰
“(一)惑中最重莫先此故,(二)亦成业道恶趣因故,(三)烧灭宿世诸善根故,(四) 能结大怨累劫难解故,(五)由此能害诸众生故,(六)乃至能作无间罪故,(七)能障菩萨忍波罗蜜故,(八)害诸菩萨大悲心故,(九)令所化众生皆舍离故,(十)具足成就百千障故。”
又,义寂于《菩萨戒本疏》卷上就结犯之轻重云(大正40‧668b)︰
“瞋不受悔有二,一者前人来触彼还悔谢,而瞋不受彼谢,此唯犯轻垢。一云,亦重彼屈意来,而今瞋隔乖慈心故。二者菩萨触彼,彼反悔谢,而怨结不受,正犯重也。”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等,均谓此为四波罗夷之一;《菩萨善戒经》以此为八重法之一;《菩萨内戒经》则以之为四十七戒之一。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悲华经》卷六;《集异门足论》卷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十、卷四十五、卷四十六;《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六、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