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石经
镂刻于石面的经文。又作石刻经、石藏。我国石经的制作始于儒家,以汉代熹平石经最著。其后,佛教徒基于末法思想,为防止佛经被毁、使佛法得以永存,遂仿儒家,将重要佛经刻于深山幽谷的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于石洞之中,以便永久保存。玆就其制作形式略述如下︰
(1)碑版石经︰指刻于碑版镶嵌于寺院墙壁,或藏于山间石洞的经。嵌于寺院墙壁者,现存有北京西郊八里庄摩诃庵所藏的六十四块《金刚经》、杭州西湖孤山的石壁《法华经》。藏于山间石洞和嵌于石洞四壁者,以房山石经为代表,世称东方文化的宝库。位于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山。由隋‧静琬发起刻造。历隋、唐、辽、金、明五个朝代始告完成。计有大小经版一万四千六百二十块(残片四二0块未计在内),所刻佛经约一千部左右。
(2)摩崖石经︰指刻于自然岩石上的经。以山东泰山经石峪的大字《金刚经》,及其东南徂徕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经》最著。相传皆刻于北齐。摩崖石经气势宏大,刻造亦甚不易,其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山东铁山所刻的《大集经》,规模超过泰山的《金刚经》。最近的摩崖石经成于清‧光绪四年(1878),为杭州松木场弥陀寺所刻的《弥陀经》。
(3)壁面石经︰指开辟石洞、削平磨光壁面而刻的石经。这类石经为数不多。计有︰{1}北响堂山大住圣窟(古称鼓山石窟),位于河北武安县。壁面有北齐‧唐邕所刻的《维摩经》《胜鬘经》《弥勒成佛经》等。{2}河北居庸关过街塔内壁,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3}四川安岳县卧佛沟藏经洞,壁上刻有《大般涅槃经》《报恩经》等,共四十余万字。
(4)石柱石经︰刻于石柱而藏诸石洞中的经。以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最有名,但多被掩埋。今所见拓本多残缺不全;或说该石经刻于北齐,一说刻于唐代。此外,唐、辽、金代,盛行将佛经刻于六角或八角的石柱上,称为“石幢”。常见的有《般若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
此外,朝鲜、日本也有石经的制作,但不如我国之盛。朝鲜现存石经有全罗南道求礼郡华严寺的《华严经》,及藏于庆尚北道庆州石窟寺等经名不详的遗品。日本最早的石经,是宝龟九年(778)刻于大和(奈良县)宇智川摩崖的涅槃经碑。又,筑前(福冈县)宗像郡宗像神社,及丰后(大分县)大野郡上井田村上尾冢等,亦藏有石经。
[参考资料] 《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卷四十八;《石刻佛经记》;《石经考》;《佛祖统纪》卷四十二;《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