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石钟山石窟


  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南的石钟山(属点苍山支脉),又名剑川石窟、石宝山石窟、剑川石钟山石窟。主要分布在长达六、七公里的沙登青山溪两侧山崖,分为石钟寺、狮子关与沙登村三区。共有十六窟、一三九尊大小造像、四十四处壁刻题记。其建造年代,史书缺载,题记亦多损,就现存题记中,有南诏丰佑天启十一年(857)、大理国盛德四年(1179)等题记看来,此石窟应是在南诏(唐代)至大理(宋代)约三百余年间陆续雕刻完成的。
  石窟的分布是︰石钟寺八窟、狮子关三窟、沙登村五窟。兹略述如下︰
  (1)石钟山︰第一窟是南诏王异牟寻(779~808在位)造像。第二窟是南诏王阁罗凤(748~779在位)出行图,窟檐作三重布局︰外为图案纹,次为连珠纹,内部作垂帐纹,檐内有人字帐缦;南诏王盘坐于中央龙椅上,侍从、武士等分列两旁,布局生动,有强烈立体感。
  第三窟到第七窟是佛教造像。有释迦牟尼佛、甘露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四大天王、八大明王等,体态自然,各具风采,为全窟艺术价值较高者。第八窟为原始崇拜。雕有“阿秧白”(当地土话),即女性生殖器官,意为“婴儿出生处”。膜拜求嗣的人颇多,龛前巨石上留下信众跪拜的凹痕。
  (2)狮子关︰第一窟是南诏王第一代主细奴罗全家造像。国王与王妃袖手盘坐,子女三人分坐其间,两端站立男女侍者。细奴罗后被尊奉为“本主”。此窟造像与当地民间本主雕像颇为近似。另外两窟分别是“酒醉鬼”、“波斯国人”。
  (3)沙登村︰五窟均雕造佛像。
  由于大理自古以来有许多观音化身为民除害的传说,如观音伏罗刹、观音负石阻兵、观音收鱼精等,因此当地居民大多信仰观音。而石窟造像也以观音为主。如石钟寺第五窟的愁面观音、第七窟赤足执柳的甘露观音,乃至沙登村二号窟的细腰观音等皆是。
  整个石窟的三代南诏王的造像,是研究南诏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又,此石窟反映了我国西南地区汉、白、彝各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唐宋以来,云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等邻邦文化交流的史实,以及南诏、大理时密宗流行的特点。
  [参考资料] 蓝吉富编《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