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礼拜(梵namas-kāra、vandana,巴vandana)
谓合掌叩头以表示恭敬。音译那谟悉羯罗、伴谈或和南。又单称作礼、拜。《陀罗尼集经》卷一云(大正18‧789a)︰“那谟悉羯啰,唐云礼拜。”《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云(大正45‧316b)︰“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中略)讹名和南。”《往生论》云(大正26‧231b)︰“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关于礼拜的方式及其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0c)︰“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同论卷一百复云(大正25‧751a)︰“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又,《大唐西域记》卷二广叙印度习俗,谓致敬之式有九等,即(1)发言慰问,(2)俯首示敬,(3)举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长跪,(7)手膝踞地,(8)五轮俱屈,(9)五体投地。
此外,敬礼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宝礼;敬礼弥陀之本愿成就、光明摄取、来迎引接等三身,称为三身礼;敬礼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贤圣,称为七敬礼;立一□而跪拜之礼,称为蹲踞礼;仅以膝部少居之礼,称为起居礼;坐而叩头之礼,称为坐礼。
又,礼拜意在表示恭敬,故不应心存憍傲,《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篇〉引北魏‧勒那摩提所说七种礼法以辨礼之邪正,此七礼即(1)我慢憍心礼;(2)唱和求名礼,为求名誉而礼者;(3)身心恭敬礼;(4)发智清净礼;(5)遍入法界礼;(6)正观修诚礼;(7)实相平等礼。此中,前二项被视为邪礼;第五、六、七项,勒那以之为真礼。其后,澄观更于《华严经疏》卷二十七中,加列大悲礼、总摄礼、无尽礼而称十礼,并以无尽礼为至极之礼。
关于礼拜之对象,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云(大正12‧399c)︰“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梵网经》卷下云(大正24‧1005b)︰“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五分律》卷七云(大正22‧46a)︰“比丘尼虽先受具戒百岁,故应礼新受大戒比丘。”此外,关于出家者应否礼拜在俗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大正54‧228a)︰“披出家服不同常类,而在廛肆之中礼诸流俗,检寻律教全遮此事。佛言︰有二种应礼,所谓三宝及大己苾刍。”对于此一问题,我国自东晋以来,即有异论,亦有谓不论律制如何,当敬礼君王、父母者。
此外,关于礼拜之时宜,《四分律》卷六十举出于大行、小行、裸身、剃发、说法、嚼杨枝、洗口、饮、食、啖果时,皆不宜行礼。《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复谓(大正24‧916b)︰
“不应作礼复有五事,一者若读经若持经,不应为上座作礼;二者上座在下处,自在高处,不应作礼;三者上座在前若已去,不应从后为作礼;四者不得座上为上座作礼;五者不得着帽为佛作礼。”
[参考资料]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不可思议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五;《出三藏记集》卷八;《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卷三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十;王哲雄〈净土礼佛行仪之艺术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