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祅教
我国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又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为西元前七~六世纪的琐罗亚斯德所创,北魏(386~534)时传至中国,被称为祅教。
北周、北齐时,祅教的传布渐广,宫中亦见信奉者。隋唐时代,由于东西贸易的隆盛,波斯人及伊朗系的西域人来往频繁,而且居留在中国各地者不少,因此隋、唐二代各设萨保(或萨甫)、萨宝官加以管理。唐代为祅教教势之最盛期,教徒在长安市中建立拜火殿堂,即所谓祅祠、祅寺,为三夷寺之一。此外,在洛阳、凉州、敦煌、伊州等地亦见祅祠建立。但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废佛时,外来宗教亦遭弹压,祅教僧侣二千余人被迫还俗,教势顿衰。然其支流至宋、元时代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