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祈祷


  指专一心念以祈求佛菩萨的保佑、护持。又称祈愿、祈念、祈请。主要用意在祈求攘灾、治病等现世作用。印度早在吠陀时代即已盛行咒术祈祷之法,中国自古以来也有祈求天地神祇的风气,但是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并无此类事迹的记载。后来大乘兴起,乃渐有此风。到密教兴盛之后,又产生复杂的仪轨,以诸佛、菩萨、护法神为本尊,以施行种种攘灾祈福的法事。
  中国纯密的产生,自善无畏来朝时才开始。可是杂密的咒法,自古即已传来。西晋‧太康六年(285),竺法护东渡,译出《海龙王经》。后来,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梁‧僧伽婆罗,隋‧阇那崛多,唐‧玄奘、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志等人相继译出密部诸经,持咒祈祷之法也随之渐行于中国,如后赵‧建武元年(335)佛图澄祈雨,东晋‧咸安元年(371)竺法旷祈伏妖星、太元元年(376)涉公求雨,齐‧永明八年(490)祈佑帝病愈等,皆为中国古代祈祷的实例。唐太宗时,每年正月七日都举行祈求秋成丰收的仪式,并勒京城沙门于每月二十七日转读《仁王经》为国祈福。由此可见,祈祷逐渐受到重视。
  唐‧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来朝,不久,金刚智、不空等人亦陆续东来,乃译出以当时中印度那烂陀寺为中心而弘传的纯密诸经。加上一行的发扬,加持祈祷的风气更加隆盛。当时所主张的祈祷,即口诵诸尊密咒,身结印契,心凝瑜祇观念,与本尊三密相应,以实现心中的祈愿,故举凡天变、地妖、贼寇、疾病等事,皆可用加持修法攘除。玄宗天宝元年(742),贼寇入侵,帝曾命不空诵仁王咒退敌。代宗永泰元年(765)十月,吐蕃兵逼京师,帝亦命不空诵《仁王经》,又勒诸灌顶道场为国诵佛顶咒。大历四年(769),又命不空建坛,降伏彗星。以上所述,皆为著名的祈祷例子。
  密教在中国,祇是一时的兴盛,所以祈祷的盛况也未持久。不过,宋代以后,有关祈雨、祈晴、祈雪、祈疫、祈日月蚀等方面的祈祷例子,仍然不胜枚举。
  ◎附︰《敕修百丈清规》卷一〈报恩章〉祈祷条
  凡有祈祷,须如法严治坛场,铺陈供养。住持专心加谨,僧众各务整肃,知事内外提督应办,大小寮舍巡警齐洁。或有官员拈香,恭勤迎送,预期库司禀覆住持,先付意旨,维那知会,堂司行者报众挂祈祷牌,斋粥二时鸣钟集众讽经,或看藏经,或四大部经,或三日、五日、七日,随时而行。如祈晴、祈雨,则轮僧十员、廿员,或三五十员,分作几引,接续讽诵。每引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各三七遍,谓之不断轮。终日讽诵,必期感应,方可满散忏谢。其疏意各列于后︰
  祈晴︰切见淫雨为戾,物用不成,百川横流,民无宁处。盖众生共业所感,惟上天覆焘无私,由是谨发诚心,启建祈晴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叩诸圣,所冀祈求晴霁,速赐感彰,伏愿扫顽云于四野,阴沴潜消,丽杲日于中天,容光必照,俾五行各顺其序,而万汇悉遂其生。
  祈雨︰切见亢阳为灾,百物就槁,匪上天之降罚,由下民之多愆,惟诸佛开慈悲之门,而神咒有祈禳之应,由是谨发诚心,启建祈雨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祈求雨泽,速赐感通,伏愿拯生灵于涂炭,厥维艰哉,起云龙于山川,俾□□矣,庶兹多稼亦乃有秋。
  祈雪︰切见时冬恒温,恐生物之疵疠,维天降雪,净下土之祲氛,庸致瓣香之诚,愿集六花之瑞,由是谨发诚心,启建祈雪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祈求雨雪,速赐感通,伏愿彤云千里润泽,八荒六府三事用修,草木咸若,二气五行顺序,神人以和。
  遣蝗︰切见飞蝗蔽天,惟凶荒之可虑,遗孽入地,恐滋蔓之难图,匪假神功之驱除,虽极人力而罔措,由是谨发诚心,启建遣蝗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驱遣虫蝗速赐消殄,伏愿涤之风雨,扫种类以无遗,投之江河,随业感而自化,民安其业,物遂其生。
  日蚀︰此日而食,占五纪之或乖,畏天之威,虞六沴之将作,故徇民情而救护,盍依佛力以祷禳,由是谨发诚心,命僧讽诵经咒,用伸救护。所冀日精速赐还光,伏愿五色开而黄道明,照临下土,群阴消而阳德盛,昭回于天。
  月蚀︰月曜阴精而主夜,所赖照临,天示咎征于下民,于焉薄食,既戒既惧,以祷以禳,由是谨发诚心,命僧讽诵经咒,用伸救护。所冀月华速赐还明,伏愿妖□灭迹,清光现大地山河,顾兔长生,万象纳广寒宫殿。
  [参考资料] 《论语》〈八取相篇〉、〈述而篇〉;《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史记》卷八十七〈李斯传〉;《高僧传》卷九;《大唐西域记》卷二;《宋高僧传》卷一;《佛祖统纪》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