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神佛习合
日本佛教用语。指调和固有之神祇信仰与外来之佛教思想的宗教现象,又称神佛混淆、神佛调和。
佛教传入日本之初,与神祇信仰时有冲突。然至奈良时代,二者逐渐混淆融合。兼具神社与寺院性质的神宫寺,於越前(福井县)、若狭(福井县)、伊势(三重县)等地相继成立。此外,在神前读经、纳经、设年度者、造塔等活动亦颇盛行。逮平安时代,更将神祇冠上菩萨号而加以祭祀。如八幡大菩萨即属此类,从此八幡宫的神变成僧形的佛像,著名者有奈良药师寺、东大寺、京都教王护国寺的僧形八幡像。
平安中期后,以佛为本地,神为垂迹的“本地垂迹”说,以及阐述佛、菩萨为救济众生,而以神之形态权宜化现的“权现思想”相当蓬勃,当时的神社,同时供奉僧形神像与本地佛,且社僧的权限亦高于神官。
至江户时代,国学学者受神国思想及反本地垂迹说(以神为本地,佛为垂迹)的影响,多主张复兴神道,排斥佛教。明治元年(1868),因维新政府发布神佛分离令,各地展开废佛毁释运动,于是长久以来的神佛习合形态乃告瓦解。
[参考资料] 村山修一《神佛习合思潮》《习合思想史论考》;樱井德太郎《神佛交涉史の研究》;逵日出典《神佛习合》;圭室文雄《神佛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