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神圣的生活(The Life of Divine)
近代印度哲学名著。二卷。印度哲人奥诺宾多(Aurobindo Ghosh)撰。奥诺宾多于1872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从小在英国剑桥受西欧教育,1892年返回印度,此后便开始深入研习母国的语言与文化,并且在巴罗达、孟加拉等地推行反英独立运动。1902年以后,更积极推展抵制外货的运动。1908年因政治活动与著作被捕入狱。两年后,辞去一切政治活动,栖隐于印度东南部的法属殖民地。1925年建修道场,致力于思索与著作。本书即其于1949年所作。
奥诺宾多的思想极具实践性。他排斥古代印度哲人那种只重视瞑想的态度,极力推崇实践性的瑜伽行。他主张人类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是在现世的物质生活中实现精神之完成。期能在现代社会中具体显现印度的传统精神。
据奥诺宾多所说,商羯罗对于其幻像说之思想基础《薄伽梵歌》所作的解释,将会使《薄伽梵歌》成为逃避现世者的圣典。事实上,幻像说本身含有最高真理的成分。幻像说虽然主张此世是虚假、是不幸,但它更主张生于此世的人应该探究个我与人生之究极目标(神)。作为此幻像说之根柢的“真理”,在《薄伽梵歌》中已有明确的指示,它并不像商羯罗那样地否定生活与行为,而是教导人们在依据瑜伽而体现“神”之后,应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实践。
奥诺宾多一方面举出欧洲的机械文明不能找到自我,以及现代人否定神之存在的后果;另一方面又指出印度由于任意提倡幻像说,认为此世是虚伪的,而使人们否定此世及一切行为,结果导致印度国民的生活渐趋于落后。奥诺宾多以为,对治的方法,是必须恢复《薄伽梵歌》中的理想。人必须确立其含藏神圣意识的精神意识,并且在神圣的方法中承认外界的生活与世界。这就是奥诺宾多所说的瑜伽行之究极目标的“神圣的生活”。
如果某人想要实现此种神圣的生活,那么,他应舍弃家庭、国家、社会的一切,将自己奉献给“神”。“我欲”是束缚、斗争、苦恼的根源。如果某人的一切所行是源自于为“自己的家族、国家、社会”,则自私心将益发强固。最后,个人与个人、国家与国家、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斗争将无可避免。在这种自私心的影响之下,人们认为自己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分离的。而这种想法正是无知的基础。所谓“真理”,就是认为在基本性的存在中,人与神或人与其他生物是合而为一的。唯有人类超越了“我欲”,得知“个我”的真性而确立自己时,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才能在人类的社会中树立起来。